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

早期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611/6320392.html
兵哥注: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传媒业的颠覆性变革仍在持续,专业媒体、自媒体、平台、用户等努力适应日益混合型媒介环境,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多重不确定性叠加中,频频发生的传媒伦理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新闻宣传上的惯性和惰性,是造成伦理争议事件的重要原因,往往让正面宣传反而起到负面效果。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报告

来源:新闻记者(有删减)

1.“信息疫情”妨碍疫情防控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社交媒体上散布着大量真假不一的疫情相关信息,公众很难区分哪些是来源可靠的和有效的防疫指南。12月7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在中国网络诚信大会发布了“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榜”,并选出新冠病毒为人工合成、国内粮食短缺、“吃大蒜、喝白酒”等可防治新冠肺炎等十大辟谣内容。

对于伴随新冠疫情爆发而来的虚假信息过载现象,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大规模信息疫情”(massiveinfodemic)。信息疫情(infodemic)一词由信息(information)和流行病(epidemic)组合而成,意味着线上和线下的信息过剩,包括蓄意传播错误信息以破坏公共卫生应对措施,推进团体或个人的替代议程,让人们在需要时反而难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疫情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仅年1月至3月间,全球就有至少人因各种与新冠病毒有关的假消息而丧命,5多人被社交媒体上的相关不实信息迷惑而不得不送医治疗。

2.“双黄连、板蓝根可治新冠”成闹剧

1月31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发布消息称,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民众掀起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的热潮,线上一度脱销,多地线下药房也排起了长队。甚至有人因外出购买双黄连感染新冠病毒。

2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微博:“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特别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当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发布声明称,“向媒体提供的《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文,内容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结论是基于实验室体外研究的结果……下一步还需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了上海药物所相关人士,在问到“那么消息出来,大家都去抢购双黄连,您觉得有必要吗?”时,对方没有回应。

时隔8个多月后的10月16日,“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的消息又冲上微博热搜。一则题为《钟南山:白云山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不会乱讲》的视频被广泛传播。虽然这次人们没有那么容易被忽悠,不少网友和媒体发出质疑之声,但上市公司“白云山”的股价当天仍强势涨停,板蓝根也再次大卖。

随后有媒体质疑白云山价格波动涉嫌股价操纵。10月19日白云山发出澄清公告,表示这是体外筛选的实验结果,尚存不确定性。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在几天前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合作协议(论坛)中曾讲过一句话,复方板蓝根,而非板蓝根在实验室有抗新冠病毒作用,这离体内有效还很远,白云山药厂作为‘内行人’应很了解,但(其中)有人断章取义,将我这句话扩大,甚至说是板蓝根,这是一种歪曲”。

3.“温情报道”滥情煽情适得其反

2月15日,甘肃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每日甘肃网”微博发布了一则题为《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的视频报道,来自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14名女护理人员全部被剃光头,她们在理发时流下眼泪,理发师还将剪下来的长发在她们面前“展示”。这则报道引发网友们的质疑:“集体剃光头,是强制决定,还是自愿行为?医护人员流泪,是不满剃头,还是出征时的情感释放?”,“让女性医护人员集体剃成光头是当地在博眼球、搞宣传”。

针对批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回应称,援鄂医护人员剃光头是为了防止感染,方便清洗,也是当事人的自愿行为。甘肃省妇联宣传部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报道由于拍摄方式、表达方式不恰当,确实引起了非常多的质疑,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报道中被剃光头的护理人员落泪有较复杂的因素,不能单纯解读为“因为剪头发而哭”。

另一事件与之类似。2月19日,长江日报发表题为《病危时颤巍巍写下“我的遗体捐国家”,歪歪扭扭7字遗书让人泪奔》的新闻,报道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47岁的肖贤友在弥留之际写下遗嘱捐献遗体的事迹。但是网友们发现,肖贤友遗书中还有一行字:“我老婆呢?”网友为此感动,称赞他“平凡而伟大”,同时也对长江日报刻意的选择性报道提出质疑。

疫情报道中被广大网友诟病的还有“87岁老人为抗疫捐出20万,她的家却让人泪目……”、“杭州退休环卫工捐出10万元后,银行卡余额只剩13.78元”等“倾家荡产式”捐赠报道,以及“援鄂女护士放下植物人丈夫毅然奔赴一线”、“流产十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医务工作者怀孕九个月,依然奋战在一线”等不近人情的抗疫英雄宣传。

4.患者个人信息频遭泄露

12月7日,成都新冠肺炎感染者赵小姐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曝光,其中不但有她的姓名、身份证号、具体住址,还包括她前一晚每个时段的行程轨迹。网友们由此对赵小姐的私人生活展开各种不负责任的猜测和评论,有人对她进行人肉搜索,还有人打电话、发短信对她羞辱谩骂。次日,赵小姐发布道歉声明,其中表示,“我只是一个确诊患者,发现确诊后第一时间配合防疫部门做了流调工作,把自己的行踪如实地上报给防疫部门,以免疫情扩散”。“隔离期间,我看到网络上有关于我的流言蜚语,很多是对我和我家人的诽谤和谩骂,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我,我只是不小心感染了新冠,我也是一个受害者”。12月9日,成都警方通报,王某因散布泄露赵小姐个人隐私被处以行政处罚。

疫情期间,患者或相关人员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件多次发生。比如,2月,山西临汾一男子擅自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tz/7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