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原创
作者
告非
大院士的“板蓝根”言犹在耳,“最美援鄂女护士”又翻了车。
这位当初被捧为“最美逆行者”的志愿者,因长相靓丽,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注目。无数官媒、大站都曾争相报道她的事迹:
2月初,她在众人避之不及时赶赴湖北,成了一个迎风的标杆;
她悉心照料病患,还给病患们发奖状,鼓励她们治疗的信心;
她被善于挖掘的媒体捕捉,每天活在聚光灯下,渐渐活成了典型;
2月底递交申请书,3月就火线入党;
外婆去世,她未能看到最后一眼,泪流满面;
4月,她说想要“想嫁给兵哥哥”、全网媒体帮她征婚;
6月,她说想当兵,很快就被吸纳到民兵队伍中;
7月,她爆料说有了兵哥哥男朋友;
更大的爆料是,10月8日,兵哥哥男朋友,向她求婚了!
她到处做报告,快乐得像个公主。她荣誉满身,受到网友们的热爱...
她有了兵哥哥男朋友并被求婚的事,更是收获了全网祝福!
满满的正能量吧?
可是,现在却被扒出,她不是医疗工作者、不属于卫生系统、也没有护士资格证,只是一位从事内勤工作的劳务派遣职工;她奔赴武汉时,尚因债务纠纷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还有网友扒出,她曾在抖音说自己是复旦大学毕业,但官方报道她是南通某卫校毕业,这到底是谁在撒谎?
这位美女的瓜还不仅仅这些。
后来大家发现,她已经跟兵哥哥男朋友在一起的7月份,她跟前夫还没离婚。因为她跟前夫的离婚案子,是7月21日开庭审理。可是她4月份已经在说,想嫁个兵哥哥。
有人根据某幼儿园的家长信息挖掘发现,她甚至还育一子!
更神奇的是,这位“德艺双馨”的小美女妈妈的朋友爆料,其实她只知道玩乐,完全不管孩子!!
小于姑娘的翻车现场,堪称惨不忍睹。
当初高调宣传她的官媒,则纷纷避之不及,删去相关报道,好像她从未存在过。
小于姑娘“正能量”人设的崩塌,完全出乎大家意料。可能很多人觉得今年最翻车的应该是鲍毓明,但是现在看来,完全有可能是这位小于姑娘。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自己当初真是瞎了眼。
但是其实,我并没有那么气愤。
小姑娘1月份被牵扯进了债务纠纷,2月份看中招募志愿者的重赏,因此决定赴鄂,乃是人之常情。换了任何人,后有债务,前能救人,这样的事,为何不参与呢?
而且我相信,她发奖状给患者,是真的想鼓励她们。
我也相信,她没能看到外婆最后一眼,泪流满面是真情实感。
只不过,我也深深懂得,任何人一旦被“正能量”推着成了典型和“榜样”,是不容易轻易下来的。
久而久之,她可能真的以为自己是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怎样任性都可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久而久之,她根本无力从这个虚假的光环中脱出,回到真实的自己。
因为这个光环实在是太令人感到幸福了。扪心自问,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抵挡这样的诱惑?
所以,她饥渴。
她必须持续制造热点,让所谓的“正能量”温暖自己,让自己的光环更大更亮,让自己沉迷得久一点。虽然这不是真的,不是脚踏实地。
这只是人之常情,再正常不过。这位小于姑娘,只不过做了任何普通人被放到这个位置上之后都会做的事,仅此而已。
错的不是小于姑娘,而是热爱“正能量”的媒体,是喜欢“树典型”的风气。
风气不变,翻车事故不会消失。
小于姑娘,走好。
回想这一两天的大热点:当一名院士、大勋章获得者,一本正经地讲述板蓝根能治病毒时,我感到尴尬。
但令我更加尴尬的是:股票价格竟然应声狂飙,而板蓝根竟能卖到断货。这越发让我相信,很多人确实没有脑子。
老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双黄连的例子还近在眼前,这么快就忘记了。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然而年,中国人竟然还对违背常识的言论毫无抵抗能力,让人感叹,这个民族在最近的几百年中对世界的科学和文明毫无贡献,确实不是没有道理,盘踞在国人中的愚昧如此根深蒂固,也确实空前绝后。
只要看看这样的画面,就会明白,当权威出现时,科学常识旋即没有立锥之地。当断言出现时,独立思想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
骗子横行,不能责怪他们的狡猾。时至今日,冒充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骗子,依然一口南方味的普通话。这种一秒识破的骗术,却依然让大妈大伯挥舞着存折直冲营业网点。
普通人上当也就罢了,政府官员并不更加聪明。
几十年前,哈尔滨有个公交车司机王洪成玩“水变油”的骗术,骗了全国十几年,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牢房。没想到20年后,浙江农民企业家庞青年拿了几本研究报告,就让河南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最后一辆“水氢”汽车都没造出来。
是庞青年太聪明吗?并不是。河南南阳公交系统并不是第一次与此类“创新”扯上关系,在这之前的年,南阳市就因“巴铁”项目搞砸搁浅,遭受过公众的质疑。
既然韭菜的生命力如此旺健,镰刀又怎能辜负它们的热情?
其实,盲信权威、热爱光环、热衷于提倡“正能量”,根源都是同一个。
我们多年的教育,并未使国民相信科学,而是更加尊重职务和头衔;我们那么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并未教会学生分辨谁在胡说八道。
当我写到这里时,天色未明却又欲晓。我看着城市的轮廓渐渐清晰,心中有些迷茫却挥之不去。
这片土地上的人,分辨不清科学与权威当中谁更靠谱;
这国的国民,常常混淆名人的光环与真理的光芒。
这国的人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明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
我想,大院士名气虽大,职务虽高,到底也还是不懂得独立与自由的珍贵。
名誉,太多人对你的热爱,更甚于眼睛。
虽然普通人热爱名誉没有错。但他是国士,国士是什么?是用来追逐的名利吗?
张文宏把奖金捐给基金会。他说,60后在卫生界的小日子很好过,所以这钱我立马捐掉了。
多么磊落的言语,多么干净的眼神。
可惜这样的人,得不到大勋章。当然,人家恐怕也不一定想要。
与大院士同在广州,几十年前,有另一位大国士陈先生。他写信给友人,解释辞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职务一事。
他写道:弟畏人畏寒,故不北行。
陈先生所以坚辞不就者,只因‘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所以中国人做学问,无非上为“货与帝王家”,下为封妻荫子,正如今日大院士之为人。
可这样还怎能寻得真理与自由呢?
陈先生语:“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
可惜,陈先生虽有如此的觉悟,但绝没有可能从北方得到他想要的答复。于是,在63岁这一年,他已决意选择一条余生只能是更加孤独的生命之路。
这是一条寒冷、黑暗、崎岖的道路。对此,学问盖世、洞悉事故的陈先生胸中了然,但他依然头也不回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上将的归宿,而明知前路漫漫无知己,依然无怨无悔,是国士的风骨。
后来,他果然用蹒跚的脚步,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这后半生,确实可以用孤独和凄惶来形容。
每念及此,吾独怆然而泪下。
当然,没有几人,能继承国士的风骨。但是正是有这样一二位脊梁般的人物的存在,才令后人猛然发觉,我们的历史,并不只是充斥着名利的混沌、俗物的纠葛,还有一些理想主义的亮色。可能就因这一丝亮色的存在,能让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孩子,有明亮的眼睛,去穿破重重迷雾,看透国家历史的逻辑,和文明未来的趋势。
我虽无缘受国士耳提面命,萤火之光更无法与日月争辉,但是我想,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之,杰出的人物人人敬仰之。那么,就由不成器的我,为他们书写传说,好让这一支脉络,能够虽细不绝。
---全文完---
商务联系、投稿,请搜索并添加:
hamiguagts,并注明来意。
读者请勿加此号,谢谢!
小靠君谢谢你不离不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