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在中国约有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一门精湛的技艺,也是一门优秀的民间文化。如何将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合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既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综合效果,又能创新非遗艺术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就此问题,年12月18日和21日开远市城区片区小学美术教研组开展了“传承非遗技艺,教研合一让美育展别样风采”教研实践活动。凤凰小学作为筹备组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教研实践活动前,凤凰小学张依然老师简单从扎染的历史、图案特色、工具与材料的准备、扎结的技法、扎制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介绍与分享。
老师们开始认真设计,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什么玻璃球、石头、小瓶盖、橡皮筋、麻绳、各种夹子……都可以成为绑扎的工具。
接下来是浸染,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
用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制成蓝靛溶液。
放入染缸里浸泡冷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这便是“青出于蓝”。
经过20分钟的“静待花开”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使人惊奇的是每一次扎结的花,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就如同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做充足的教学准备,慢慢陪孩子成长。
接下来让我们来感受扎染的艺术魅力带来自然别致的“纹理”之美。
教研应该是专业素养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研究,通过本次教研实践活动,不仅让老师们了解了扎染艺术的操作流程,更是从扎染工艺中感受到了民间传统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拓宽和提高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用心研究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传承非遗技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了教研合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文:普绍娟
开远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