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大典西南石上柏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上柏

Shishangbai

SELAGINELLAEDOEDERLEINIIHERBA

梭罗草(贵州)、地梭罗、大叶菜、山扁柏、水柏枝(广西)。为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SelaginelladoederleiniiHieron.的干燥全草。本品为我国常用民族民间草药,《贵州民间药物》称其为地梭罗,《全国中草药汇编》称其为地侧柏,《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称其为山扁柏、水柏枝、山棍草。本草记载与现今所用石上柏基本一致。

石上柏药材图

本品常成束,长15~40cm,表明灰绿色或黄绿色;质稍柔软。茎细小有棱,直径1~4mm,多回分枝,在分枝处常生有黄色的细长不定根。叶鳞片状4列,长约5mm,宽约2mm,密生于主茎和小枝上,呈覆瓦状排列。孢子囊穗顶生,4菱形,孢子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急尖,龙骨状。气微,味甘淡。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植株长15~40cm,主茎半直立,往往下部即行分枝;茎连叶宽达9mm,多回分枝。叶二型,4行排列;侧叶平展,长圆形,长3~5mm,宽1.2~2mm,基部圆,先端钝或短尖,边缘有小齿或下缘全缘;中叶卵形,远比侧叶小,长约为中叶之半,龙骨状,先端短芒状,基部斜心形,边缘有小齿;腋叶卵形至狭卵形,基部圆,先端渐尖,边缘具小齿;纸质。孢子囊穗四棱形,往往2个并生小枝顶端,长6~20mm。孢子叶一形,宽卵形,龙骨状,先端渐尖,边缘具齿;大孢子每囊4枚,白色;小孢子橙黄色。生于海拔~m的林下湿地,溪边或石上。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秋后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

石上柏主茎横切面图

显微鉴别主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壁厚;皮层由厚壁细胞和薄壁细胞构成,厚壁细胞3~7列,位于皮层外侧;叶迹维管束2~4个,周韧型,分散在皮层外侧;内皮层细胞1列,中央维管束周韧型,木质部细胞数列,被韧皮部包围。

1.表皮2.皮层3.叶迹维管束4.内皮层5.韧皮部6.木质部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甘、微苦、涩,凉。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抗肿瘤。用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肺热咳嗽,乳痈,湿热黄疸,风湿痹痛,外伤出血。

1.抗肿瘤作用石上柏是很好的抗肿瘤中药,临床常用于治疗鼻咽癌、肺癌、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2.其他作用石上柏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抗病毒、镇咳等作用。以上节选自《新编中国药材学》获取更多药材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fb/7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