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之乡周城,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

扎染,是云南省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同胞从明末清初以来就有的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用扎染手工艺制作的扎染工艺品所用的扎染布因是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呈现出来的色彩是青里带翠,凝重素雅。

周城距离下关有38公里,是地处滇藏公路旁云南省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有着多户人家,多人,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在省内外都很有名气的白族村子。因为。在这里除了有闻名遐迩的蝴蝶泉外还一直沿袭着白族已有余年历史的扎染传统制作手工艺和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走进周城村,只见这里的每家每户的门外都有着一条弯曲的石板路,门前都有清澈的溪水流过,那一幢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独具特色的白墙青瓦楼房白族民居与村中那密如蛛网的石板路,顺着七拐八弯的巷道“哗哗”地流淌着的泉水交相辉映,使这个很有特色的白族村庄显得更加古朴而又幽静。

当一看到村子里的白族少女、妇女们时,我们不禁为她们的美貌和服饰的美丽而吃惊不小。只见她们的身材苗条,婀娜多姿;穿在身上的服饰色彩鲜艳、明快大方,特别是她们的绣花包头,完美地体现了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那弯弯的包头像洱海里的新月;艳丽的朵朵绣花代表了上关花:顶端洁白的缨须像苍山顶的白雪;耳际垂下的缨穗随风飘动,显示了下关的风。村子里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会扎布。

我们行走在村子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老、中、少的白族妇女们在低头扎线的景象。驾驶员告诉我们这个村子几乎是“家家有染缸5户户出扎染”,有着扎染之乡的美誉哩。

古老的扎染作坊

走进了一家染坊,宽散的院子里挂满了已经染好的扎染工艺品。几位白族妇女正在那里用白布在扎线,在染坊的几口大铁锅前,几个染布师傅们正在往里面放扎好线的布料,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我与几位妇女们交谈起来,在询问到白族的扎染渊源和制作工艺时,一位年轻时曾当过导游的妇女放下了手里的活计,边领着我们参观染坊、成品,边告诉我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也有着“印花布”或“扎花布”的俗称,是民间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起源于多年前的中原地区,据《实仪录》载:“汉年扎花、碾平等工序制作而成。

周城村的扎染手工艺作坊很多,其中有名的要数段氏扎染坊、段氏扎染厂等几家。当我来到段氏扎染坊的庭院里时,就看到一些白族妇女正忙着扎制白布,她们当中有二十几岁的姑娘,也有七十多岁的老人那走眼、上线、打结等工序几乎是一气呵成:而院子里那一人多高的染缸里浸满了扎染布,院子的绳上也晾晒着各种扎染制品,整个院子一眼看上去仿佛就是一个扎染艺术的博物馆。当听到我对这里的扎染手工艺品赞不绝口时,扎染坊的老板杨师傅哈哈笑着对我说:“在周城像我们这样的私人作坊就有60多家,我们的产品除了供给国内的市场外,还远销到了日本、欧洲、澳洲等国家。特别是这几年,扎染的收益已经成了我们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走出段氏扎染坊,我又走进了段氏扎染厂,这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扎染作坊。开始创办时的名号叫“德信和”,如今由他们的后人继承着祖业,继续用土法颜料制作扎染布艺。

在这里我看到妇女们正在扎一块布料,她们告诉我说:干这道工序是要很多的人工的,如果是扎一块2乘2。5米大小的布,需要四五天时间。因为,扎染布艺质量的好坏关键就是扎布的技术,只有扎得紧而且有技巧,才可让颜色纯,蓝色就是蓝色白色就是白色。一点都马虎不得哩。

看着她们那忙碌着的身影,我想:古老的工艺再加上这些白族妇女们对自己民族工艺的痴迷,对技术、质量的认真、执着才使这些扎染制品有着很大的市场。白族扎染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也就一直都还保持着它的青春!

用板蓝根创造的艺术

扎染,主要是将生白布染成所需的布料。而扎染的主要燃料是板蓝根。板蓝根本来是一种清热消炎的药材,属多年生草本是一种开粉色小花的植物。然而,在明末清初开始,聪明的白族同胞就将它用作了染料。用这种药材来染布,不但染的布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而含蓄和不褪色,而且还对皮肤起着消炎的作用。

她们先只是将生白布染蓝,再后来就发展到扎上布简单地染出一些花样,如手帕、头巾、窗帘、门帘……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到今天,使自己民族的这一独特手工艺成了闻名遐迩的民间传统工艺,成了一项壮观的民族文化产业。扎染制品不但受到海内外广大游客的青睐,就是大理的白族妇女也很喜欢戴一块自己染的扎染布。在乡下每逢赶集的日子,妇女们头顶上戴着的扎染头巾便是蓝蓝的、花花的一大片,一眼望去满街就像开满了白、蓝、花等各色野花的原野。

染坊里的师傅告诉我: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用山上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将它们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而扎染的制作工艺、方法也是别具一格,现存的旧籍就生动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用的布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工艺的过程共有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在制作时,每一个制作者都会根据自己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后,便会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它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

然而,我们看到周城的白族妇女们制作的扎染布与其它地方制作的扎染布相比在图案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经过仔细询问,我们总算得知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里的妇女们在图案制作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她们的图案素材是取材于常见的动植物形象,蝴蝶、梅花、蜜蜂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百兽;还有的取材于本地的美丽景色风光,如苍山彩云,洱海三塔,或是大理白族那神秘、令人陶醉的民族风情……显得妙趣天成,千姿百态。

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蓝底白花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形象生动。这些多为二方,四方连续的纹样在色彩上,不但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半富多样,而且还会越洗越明晰。越鲜艳。还有就是因为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人们在缝扎时针脚各有各的手法染料浸染的程度也就不一样,这些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的制作工序,不但使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而且使扎染工艺品的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yy/12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