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昨晚,刚要睡着,手机“嗡”的一声,给我震醒了。
微博给我推送了一条讯息:好消息!专家称双黄连口服液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
我当时脑子还没从睡觉中苏醒过来,抱着懵圈儿+疑惑的心情点进去,看到了人民日报发的微博。
紧接着,各大小新闻媒体争抢转发此消息,一时间#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话题就占据了微博话题榜的首位,旁边还带了一个标志。(在微博话题榜中,有人声鼎沸的意思,从到再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话题讨论当中。)
这条带有官方性质的消息一出,几分钟内,所有外卖、电商平台的双黄连产品都像这样被一抢而光,处于售罄下架的状态。
线上被抢光了?没关系,家门口的药房有,深夜排长队去买。
各地市民深夜排队买双黄连,队伍长达百米!
钟南山苦口婆心说待在家里别出门,结果因为个双黄连瞬间破功。
戴着口罩“聚众”买药,大大增加了被传染的风险。再加上外面天这么冷,容易感冒不说,到最后一盒药没抢到,还倒搭一个口罩。
还有更可笑的......连给鸡吃的双黄连,都没逃过被抢购一空的命运。
上面的如果说头脑发热,起码买的是药。可是双黄莲蓉馅的月饼被抢购一空是什么逻辑?
气得网友直骂人:
从昨晚的连夜刷屏,到今早的#双黄连双黄莲蓉#傻傻分不清楚,如此魔幻的闹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但同时,我又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我们这是怎么了......
我很理解大家在特殊时期紧张焦虑,非常想保护好自己的心情,所有经常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来暴风式囤货行为。
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自己,在看到这些消息时,先让自己冷静一分钟,寻根溯源消息出处,用“辩证思维”去看待这些消息,其实就不难发现这则双黄连闹剧其实漏洞百出。
第一:新闻稿件用词暧昧不清。
昨晚22:54分,人民日报新闻里是这么写的: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昨晚在新闻标题里,用了“抑制”这个词。
大家看到“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字眼,本来就“条件反射”的敏感,更不用说去抠字眼、去细想“抑制”的作用。
然而,今天早上又连忙发出了辟谣信息:
所以,什么叫抑制?
“抑制”是: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你要是身体里没有病毒,就没有东西可以被‘抑制’;
如果身体里有病毒可以被‘抑制’,那就证明:你已经被感染了。
都感染了,你还‘预防’什么?
简单来说,你不生病也不用吃双黄连,但医院,双黄连无法治疗。
信与不信,囤与不囤,吃与不吃,仿佛成了人们之间悄悄划分界限的标准。
第二:双黄连的不良反应,超出我们的印象
国家药监局曾要求双黄连注射剂在说明书“禁忌”项中列明: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并增加警示语,因为它有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有人说了,注射剂又不是口服液,管那么多干嘛,吃了总比不吃强。
有句话说:是药三分毒,用在双黄连上不夸张。
有网民揭露~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双黄连的不良反应排第一。
为了确认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我去“知网”搜索了一下。
查到名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在“2.2.3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情况分析”部分找到了这样一句话:
双黄连导致不良反应概率很高,目前双黄连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在临床研究中也只是开始做临床实验,没有足够的研究数据能证明它是有效的。
而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施行第四版)》中,也未曾对该药进行推荐。
第三:上海药物所怎么说?
研究出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上海药物所,连夜接受了访问。
把他们的回答总结一下就是:
1.初步发现能抑制病毒
2.没细研究能否控制病毒
3.不要过于拔高此事,科学不能说的太过。
4.不知道是否有数据支撑
5.双黄连有没有效果,我们也说不好
上海药物所的回答摆在这里,我们“也不要说的太过”,但笑一笑还是可以的。
这个上海药物研究所还在年提供临床试验报告发现:纯天然中药制剂“洁尔阴”洗液能抑制SARS病毒,对被感染的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且无毒副作用。给病人吸入后,还能起到对呼吸道的消毒作用。
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知道洁尔阴还能口服!
这样的带货能力,李佳琦都自叹不如。
说到这里,双黄连闹剧不攻自破,成为了一个笑柄。
但是真正受到影响的是谁呢?恐怕是深信不疑的老人们,囤藿香正气,囤板蓝根,囤双黄连。
几乎每一次中招的都是他们。
他们无知吗?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这么说。
但更多的是害怕,无措,和盲目的信任。
老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