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症 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
程红兵,金茂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
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在一阵又一阵的时尚新潮理论中走过,课程改革前期我们所说的概念(话语)系统是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是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研究性学习,是校园文化,是学习型组织,是发展愿景。
课程改革的中期我们所说的是学校课程建设,是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是校本课程,是现代学校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文化。
如今我们所说的是个性化办学,是特色化发展,是精细化管理,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有效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高效课堂。这些概念毫无疑问都为推进教育的改革,都为教育的进步、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样毋庸讳言的是,这些概念形成的过程都是轰轰烈烈来,一时间几乎是基础教育界万人同语,一段时间之后,或由于其理论自身所存在的缺陷,或由于实践过程中,人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并有效贯彻落实,导致教育界长期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改变,导致教育实践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于是被慢慢淡化,走向衰落。
究其原因,主要有概念理论本身的原因和教育实践的原因。从理论本身看,这些理论概念开始都是宏大的,都是抽象的,都是源自大学及其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的,都是教授们、研究员们从学术书斋里传递出来的,他们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真心实意地想改变现实。
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书斋生活,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职业化的习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一律的宏大,也是一律的空泛,一律的美好,也是一律的空洞,一遇到具体的现实问题他们给不了一线校长、一线教师以具体的、实际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帮助。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当课程改革启动之后,校长们、老师们被一浪又一浪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潮所冲击,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还没有完全消化一种理论的时候,就被新的理论所冲击。紧跟时尚,是囫囵吞枣;追赶新潮,也是消化不良。
久而久之校长们、教师们养成了一种职业生态,把教育改革更多地停留在口号上,把理论等同于理念,把理念等同于口号,所以现在许多校长、教师张嘴口号,闭口理念,相信这些理念唱多了就自然成为现实,相信口号喊多了现实真的就改变了,成了一种理念崇拜,也是一种口号崇拜。
就像所有教育的时尚理论、先锋概念在中国教育界走过的道路轨迹一样,“学校文化”这一概念也面临着慢慢淡出舞台,慢慢被人遗忘。而 结果就是不断地概念循环,不断地理论循环,而现实没有多大变化,学校的困境依旧,教育的异化依旧,课改的瓶颈依旧……
改变现状的 可能就是:从宏大走向细节,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概念走向行动,从抽象走向具体。
哈佛大学教授塔克森·伦迪警告美国教育界:策略只是文化的早餐,再好的策略都抵不过文化的力量。我认为,概念只是学校文化的躯壳,没有充实的人文价值的教育生活细节即教学细节、教育细节,学校文化便是一个没有灵魂与精神感染力的大的空壳,就像干瘪的谷粒一样。
学校文化建设一线校长更应该关心的什么?我以为,校长更应该经常关心的是:学校给人温暖的是什么?学校让人心寒的是什么?学校留给学生什么记忆?学校留给教师什么回响?……这就是校长的文化自觉。
一线教师更应该关心的是什么?我以为更应该关心的是教育教学的细节,那些有温度的细节、那些有品位的细节、那些有文化的细节,细节构筑了教育,细节组成了教学,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细节组成的,细节由人创造,教育的细节、教学的细节主要是由教师创造的。这就是教师的文化自觉。
校长的文化自觉、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了学校的文化自觉,成就学校的文化。不是口号在讲述理念,而是细节在讲述理念。我们都说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引路人,引路人引什么?在校长心中以什么为荣?毫无疑问我们都会说以学生发展为荣。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以学生的什么发展为荣?这也许就是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校长心里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不是表现在校长的口号之中,而是透过一些细节、一些话语片段、一些行为就可以判断出来的。
北京十一学校前校长李希贵曾经提到过,某师范大学的校长自豪地说:“我们学校毕业生大都不需要当老师,被分配到省直机关的毕业生位居全省 。”该校长列举的 校友全都是行政干部,多少局级,多少副省级,多少省部级。美国西点军校一位白发教官回答李希贵校长提问“你心目中,谁才是 校友?”
这位白发教官心目中 的校友既不是当过常春藤盟校校长、又当过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也不是先后担任两届总统的格兰特。而是 和巴顿才是西点最令人骄傲的校友,因为他们在学校期间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和战场上卓越不凡的战功,都不折不扣地诠释了西点精神。学校值得自豪的,应该是那些事实上与自己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友。不是官本位,也不是只有考上重点的高分者。
走进许多高中,特别是每年高考放榜之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学校光荣榜上张贴的常常是高考的获胜者,尤其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很多中学校长都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尤其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为荣,这些是我们校长的骄傲。
走进北京市第二中学,你会看到这里有两个博物馆,一个是教师博物馆,一个是学生博物馆。教师博物馆陈列着退休老教师用过的各种教具,有收录机,有留声机,有刻蜡纸的钢板,有学校的钟,有教师备课笔记本,上面写着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教案。
仿佛在向你述说着一代一代的教师在这里辛勤耕耘的故事,那么真切,那么温馨,那么感人……记忆是 的回归家园之路,这些物品能够让你产生回忆,带你走进精神家园。
学生博物馆陈列着学生在校期间使用过的物品,有课本,有教师批改过的学生作业簿子,有篮球、排球,学生奖章,还有从年至今每个班的毕业照,一个不落。在真诚地展现这所学校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荣的价值思想。
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思想,但价值思想一定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附着于语言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价值思想从 上思考:你看重什么?你以什么为荣?这些决定你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这些东西无法从校长振振有词的口号上发现,只能从校长的言谈举止、学校的一花一草,学校的墙面布置,教室、实验室、操场,教师的话语行为去发现,从细节中发现真实的价值思想。
宏大的口号变了,细节没变,学校其实还是没变,细节变了,即使宏大的口号没变,学校其实已经变了。不在乎口号,而应该在乎细节,在乎细节就是在乎行动,就是在乎真实。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管理者应该站在谁的角度看问题,每个清醒的校长都会说学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常常并非真的就是这样。汪正贵担任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校长期间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讲诉了发生在他们学校的真实事件。年元旦学校发布年马鞍山二中十件大事,它们是:
1.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2.荣获“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光荣称号。
3.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 案例单位”。
4.办学质量继续提升,高考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省 ,巫与天同学获得第4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银牌。
5.获得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资质、年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质、年复旦大学“望道计划”推荐资质。
6.获得第21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承办权
7.成功举办全国新学校研究年会、安徽省“六校研究会”年会等大型会议。
8.成立学生事务中心,实现学生事务一站式办理服务;竞选产生马鞍山二中首届学生校长助理两名。
9.建成教师书屋,成立教师奖励基金,首批募集资金万元,启动“最受学生欢迎十大教师”评选活动。
10.汪正贵校长赴美参加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
这是官方的发布,无疑主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总结去年一年的大事。不久学生会在全校学生中评选“我心目中的学校十件大事”,并公开发布。
1.每周五成为自由着装日。
2.学校获得第21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承办权。
3.学校获得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资质、年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质、年复旦大学“望道计划”推荐资质。
4.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推行无人监考。
5.课程调整,取消早读课,每节课调整为40分钟,每天9节课。
6.举办年元旦大型文艺汇演。
7.举办校园心理剧创作、表演比赛。
8.举办首届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并产生两名学生校长助理。
9.开展消防演习并荣获“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光荣称号。
10.举办年秋季运动会。
很显然学校官方的看法和学生的视角差异很大,只有30%左右的内容基本吻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