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靛扎染人间最惊心动魄的蓝

曾推荐过一对开扎染手工作坊的日本夫妇,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又查阅了一些关于扎(此字这儿念za1)染的工艺的资料,被这组照片震撼到了,蓝靛染布原来可以这么美。

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讲起,奴隶时代的时候,专门设有官职“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并且有“染人掌染丝帛”(《周礼》),说明染布是一种官方特权,染料和技艺都掌握在一小部分手里。

古代人应该很努力,终于有人发现房前屋后的板蓝根、靛蓝草之类的植物可做染料,用土布就可以染出很好的蓝白色花布。这大概是《诗经》时代,“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说的就是蓝草。到荀子那,他总结了一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哲学签名档。

第一步是扎花。用纱、线、绳把织布扎结成大小不一的疙瘩,具体的方式有扎、缝、缚、缀、夹多种,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会不同程度受染,最终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布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古书上对扎染的工艺过程总结的非常生动:“‘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浸染的染料主要有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用的最多的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或石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板蓝根等植物染料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不会产生不良刺激。可惜现在用纯植物染料的扎染已经越来越少。

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比起蜡染和印然,扎染最美妙的就是带有渲染的写意和随意性,虽为人工,但颜色和线条都绝对自然,无法刻意达到的那种自然。

我们有蓝天和大海,大自然已经给了足够多好看的蓝色了,但手艺之美是利用自然又超越自然,美到惊心动魄的蓝色是扎染工匠创造的。

复制订阅号:shouyichanxi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pz/5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