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草药

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

1

CHINESEHERBALMEDICINE

赤芍

简介:赤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形态特征:草芍药(崔豹《古今注》),又名:山芍药、卵叶芍药、参幌子、野芍药。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根肥大,呈圆柱形或纺锤形,有分枝,外皮棕红色。茎直立,光滑无毛。2回3出复叶,互生,长达25厘米;顶生小叶片最大,倒卵形或阔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长达13.5厘米,宽4.6~4.8厘米,侧生小叶片稍小,椭圆状倒卵形或卵形,基部楔形、阔楔形或偏斜形;叶柄长14厘米。花单生于茎顶;萼片3~5,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瓣通常6~8,倒卵形,先端钝,粉红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3~5,通常为3,离生,无毛。蓇葖果长圆形,表面粗糙,成熟时开裂。种子近球形,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生长在阔叶林下及山沟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安徽等地。川赤芍,又名:毛果赤芍。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圆柱形,单一或分歧,外皮灰褐色。茎圆柱形,有时略带紫色,光滑无毛,有纵棱。2回3出羽状复叶,互生;具柄;小叶片再2~4深裂,深裂片再裂成细小裂片,稀有不裂者,最终裂片长圆形或披针形,先端尖或锐尖,宽6~18毫米,上面绿色。花顶生,通常每茎着生2~3朵,有时仅一花发育,直径6~9厘米,红色;萼片5,绿色,卵形;花瓣通常7枚,广倒卵形,边缘不整齐,先端常凹缺;雄蕊多数,花丝淡黄色或淡红色,花药黄色。蓇葖果2~5,密被黄色细绒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山坡丛林下、草坡上。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内容均来源于百度百科图片来自于网络

2

CHINESEHERBALMEDICINE

防风

简介: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rucz.)Schischk.)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细长圆柱形,淡黄棕色。茎单生,自基部分枝较多,与主茎近于等长,有细棱,基生叶丛生,有扁长的叶柄,基部有宽叶鞘。叶片卵形,有柄。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小,顶生叶简化,有宽叶鞘。复伞形花序多数,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序梗长2-5厘米;伞辐无毛;小伞形花序有花4-10;无总苞片;小总苞片线形,先端长约3毫米,萼齿短三角形;花瓣倒卵形,白色,无毛。双悬果狭圆形,幼时有疣状突起,成熟时渐平滑;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区。生长于草原、丘陵、多砾石山坡。根供药用,用于治感冒、头痛、周身关节痛、神经痛等症繁殖方式:播种秋播与春播均可。中国北方秋播多于晚秋上冻之前,秋播宜用干种子,来春出苗,出苗齐、出苗率高,根部质地坚实,粉性足,品质好。春季播种应在5月中下旬,即在地温达到15℃以上时播种。春播发芽出苗率低,播前先将种子置于35℃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晾干外皮再行播种。播种时,于做好的床内,按行距20厘米,开深3-5厘米的浅沟,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每亩播量2千克左右。移苗育苗可春播或秋播,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0-15厘米横畦开沟,深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2厘米,稍加镇压,亩播量6-8千克。畦上盖草苫保温保湿,浇透水,播后20-25天即可出苗。播后遇春旱时要及时浇水,使土壤含水量达40%,以利出苗。出苗后要连续除草松土3次,使畦面无杂草。苗高8厘米时追肥,亩施厩肥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根段在秋季或早春收获时,选取粗0.7厘米以上的根条,截成3-5厘米长的小段,按行株距50×15厘米挖穴栽植,穴深6-8厘米,每穴栽入一个根段,不能倒栽,再覆土3厘米。亩用种根50千克左右。也可于晚秋将种根按10×3厘米的行株距假植,待根段上段长出不定芽或翌日春长出1-2片叶子时再定植。栽培技术:整地施肥人工栽培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壤土、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做床。亩施农家肥千克。采用大垄高床,床宽-厘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床高10-12厘米,床间距30厘米。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6月前需进行多次除草,保持田间清洁。植株封行时,先摘除老叶,后培土壅根,以防倒伏;入冬时结合清理场地,再次培土以利于根部越冬。

2.间苗、定苗与补苗。苗高5厘米时,按株距10厘米间苗;苗高10-13厘米时,按30厘米株距定苗。对缺苗部位进行移栽补苗。要带土移栽,栽后及时浇水,以利成活。

3.追肥。在基肥足、生长健壮时,第一年可不追肥。否则,可在丛生叶封垄前亩追施腐熟的饼肥50千克或尿素5-10千克加磷酸二铵7千克。第二年返青时,亩追施人粪尿千克加磷酸二铵7千克,或每亩追施硫酸铵15千克加磷酸二铵7-8千克。5.灌水与排水。播种后至出苗,应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表面板结,影响出苗。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以免烂根死苗。6.摘薹。对两年生以上的植株,在6-7月抽薹开花时,除留种外,发现花薹时应及时将其摘除。采收加工冬季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在萌芽前采收。用种子繁殖的防风,第二年就可收获。春季分根繁殖的防风,在水肥充足、生长茂盛的条件下,当根长30厘米、粗1.5厘米以上时,当年即可采收。秋播的于翌年10-11月采收。采收时须从畦一端开深沟,按顺序挖掘,根挖出后除去残留茎和泥土。每亩可收干品药材-千克。病害防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茎,发病初期在叶片及嫩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点状白粉斑,以后逐渐蔓延,全叶及嫩茎被白粉状物覆盖。发病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及嫩茎枯死。此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释放出子囊孢子,从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植株上产生的分子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频繁的重复侵染。   防治方法:⑴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秋冬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源,注意田间通风透光。⑵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40%氟硅唑悬浮剂1万倍液、12.5%志信星可湿性粉剂倍液,2-3次。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也可受害。叶片染病病斑生在叶两面,圆形至近圆形,大小2-5毫米,褐色,中央色稍浅,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该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入冬前清洁田园,烧掉病残体,减少菌源。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摘除病叶,喷洒1:1: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等药剂,视病情喷2-3次,间隔7-10天,以防感染扩大。

图片来自于网络

3

CHINESEHERBALMEDICINE

黄岑

简介:黄芩,中药名。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0(~)米。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生理特征:多年生草本,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土,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产地: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中国内蒙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几个最具规模的主产区,是中国北方野生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栽培黄芩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大产区。

——内容来自于百度百科

4

CHINESEHERBALMEDICINE

甘草

简介:甘草(学名: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栽培方法

1、土壤选择:栽培甘草应选择地下水位1.50米以下,排水条件良好,土层厚度大于2米,内无板结层,PH值在8左右,灌溉便利的沙质土壤较好。翻地最好是秋翻,若来不及秋翻,春翻也可以,但必须保证土壤墒情,打碎坷垃、整平地面,否则会影响全苗壮苗。2、品种选用及种子处理:良种是夺取甘草高产的内在因素。在我县一般选用乌拉尔甘草和胀果甘草为当家品种。采用种子做播种材料者,播前种子用电动碾米机进行碾磨,或将种子称重置于陶瓷罐内,按1千克种子加80%的浓硫酸30毫升进行拌种,用光滑木棒反复搅拌,在20℃温度下经过7小时的闷种,然后用清水多次冲洗后晾干备用,发芽率可达90%以上。3、播种:甘草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均可播种,其中以夏季的5月份播种为最好,此时气温较高,出苗快,冬前又有较长的生长期。播前施用优质农家肥每亩千克、磷二铵每亩35千克做基肥,若用种子播种,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穴播较好,播种量每亩2-2.50千克,行距30-40厘米,株距15厘米,播深2.50-3厘米,每穴3-5粒,播后覆土耙耱保墒。

田间管理

(1)施肥:第2、第3年每年春季秧苗萌发前追施磷二铵每亩25千克。并开沟施于行侧10厘米深处,沟深15厘米,施肥后覆土。

(2)灌水:播种当年灌水3-4次,每次灌水量一般在每亩85立方米,第1次灌水在出苗后1个月左右进行,以后每隔1个月灌水1次,10月中旬灌越冬水,第2、第3、第4年可逐渐减少灌水次数。

(3)间苗:当甘草秧苗长到15厘米高时可进行间苗,株距15厘米,每亩保苗约2万株左右。

(4)中耕除草:播种当年一般中耕3-4次,以后可适当减少中耕次数,结合中耕主要消灭菟丝子等田间杂草。

(5)采种:若采用人工种植栽培时必须年年采种,在开花结荚期摘除靠近分枝梢部的花与果,即可获得大而饱满的种子。采种应在荚果内种子由青变褐时,即进行定浆中期最好,此时种子硬实率低,处理简单,出苗率高。采种时间不宜过早,否则播种后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造成缺苗断垄。

病虫防治

(1)锈病

被真菌侵害后,叶的背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发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倍液。

(2)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1:1:1~16的O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1~Z00O倍液。

(3)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方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4)蚜虫

又叫蜜虫、腻虫,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时造成茎叶发黄。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叶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倍液或40%乐果乳油1~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5)红蜘蛛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主要侵食叶片和花序。叶片被害后,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叶背面。

——内容来自于百度百科

5

CHINESEHERBALMEDICINE

板蓝根

简介: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为罂粟目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的干燥根,通常在秋季进行采挖,炮制后可入药。在中国各地均产。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tinctoriaL.)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的根茎及根。其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

菘蓝

菘蓝(IscaisindigoticaFortune)别名茶蓝、板蓝根、大青叶,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北板蓝根。菘蓝是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直径5~8mm,外皮灰黄色。茎直立,高40~90cm。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为3.5~11.0cm,宽0.5~3.0cm,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cm,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雌蕊1,长圆形。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种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菘蓝自然分布于海拔~2m。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菘蓝适应性较强,能耐寒,喜温暖,怕水涝。春、秋季节温度适宜时。叶片生长肥大。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根部顺直,光滑,产品质量好。生长在低洼积水的土壤容易烂根。马蓝马蓝为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木质化,高可达1m,多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4cm,呈椭圆状长圆形或卵形,长7~15cm,宽2.5~7cm,顶端短渐尖,基部渐狭细,边缘有粗齿,干时茎叶呈蓝色或墨绿色;幼叶脉上有柔毛,侧脉5~6对。花无梗,花排成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对生,花期为11~12月;花萼5裂片,裂片短阔,急尖;花冠淡紫色,漏斗状;花冠筒近中部弯曲而下部变细,顶端浅凹;蒴果长约2.5cm,有4颗种子。野生马蓝多数生长在潮湿、温暖的山地和阴沟中。为保证栽培马蓝的品质,大田应选具有一定通透性的红壤土或沙质土壤、水资源清澈无污染、土壤深厚、土质肥沃的山区或坝区,尤其适合马蓝的种植与靛蓝的生产。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于秋季每亩(m2,下同)施入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kg、复合肥(15-15-15)50kg,混合均匀,均匀撒施地面,随耕地深翻35cm,然后整平耙细。

2播种

种子繁殖,适时晚播,于5月中下旬地表温度稳定在10~12°C时为宜,条播或撒播,以条播为好,便于管理,每亩播种量为2kg。按行距20~25cm开2~3cm浅沟,将种子撒入沟内,覆土1~1.5cm,稍加镇压,播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7~10天即可出苗。

3浇水

每隔3m拉一根喷带(微型喷灌)。苗期地面见干就轻浇水,过了幼苗期一般7~10天浇水1次,生长中后期尽量少浇水,促进发根。

4培育种子

当年收根不结籽。培育种子,可在10月收获板蓝根时,选择根直、粗大、不分叉、健壮无病虫的根条,按株、行距30cm×40m移栽到肥沃留种田内,及时浇水;第2年返青时浇水松土;当苗高6~7cm时,追肥浇水,促进旺盛生长;抽薹开花时再追肥一次,使籽粒饱满。种子成熟后采收,及时晒干,妥善保管。田间管理1间苗定苗当苗高7cm时,按照株距6~8cm及时间苗、定株。2中耕除草苗期及时中耕除草,间苗的同时人工除草一次,在苗高15cm时进行第2次人工除草,以后每隔15天除草一次,保持田间无杂草。3追肥间苗后,每亩结合浇水追施有机水溶肥20kg或尿素5kg。4浇水干旱时于早晨或傍晚时浇水,幼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而当板蓝根叶子长大即将封垄时应少浇水,应本着不旱不浇水的原则。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肥、浇水等栽培措施预防病虫害,采用物理、农业、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使生产的产品安全符合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1白粉病,灰霉病发病初期,叶片由黄色变成褐黄色,叶片无明显病斑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叶面出现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用苯醚甲环锉(醚菌酯)+乙嘧酚+叶面肥(易施帮),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2小菜蛾以其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空洞,严重时仅留叶脉。防治方法:在幼虫幼龄时用生物制剂生物碱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采收和初加工1采收大青叶在8月中下旬收割大青叶,每亩可收鲜叶~kg。要从植株基部离地面2cm处割取,割回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捆,继续晒至全干。2采收板蓝根10月上旬上冻前,当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每亩收鲜根~kg,去掉泥土和茎叶,洗净,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捆,晒至全干。

——内容来自于百度百科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pz/5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