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药蒲公英清艮汲坎,入血解毒

味苦;甘;性寒

肝;胃经

蒲公英,又被称为“黄花地丁”,是属于菊科植物的、药食两用型的药材。想必大家对如伞一样轻盈、飘逸、四散的蒲公英籽更为熟悉,但在中药当中,蒲公英多以全株出现。先让我们来看看长时间单镜头视频当中,蒲公英是如何开花和变成“飘散毛球”的。

来自腾讯视频

中药书上记载,蒲公英主效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乳痈、肺痈、肠痈、痄腮、疔毒疮肿、目赤肿痛、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胃火、肠炎、痢疾、肝炎、胆炎、尿路感染和蛇虫咬伤。

空间医学中,郭老认为蒲公英为公转方中非常重要的药物,另,在郭老晚年时对蒲公英的使用有更多禁忌的记载,我们在文末进行讨论。我们如何通过真正地认识“蒲公英”,能在临床中或者生活中,游刃有余地运用它,从而带给我们的疗愈呢?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蒲公英生长环境和生理(产地与格物)

蒲公英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长着蒲公英的地里,不仅有枯草,往往还会有藤蔓类植物或荆棘,蒲公英本身抗病抗虫能力很强(其解毒消炎、治蛇虫咬伤功能来源于此),故其又有“救荒仙草”之称。蒲公英植株比较喜欢肥沃、湿润、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夏天雨水较多时成长较快,种子在土壤温度15℃左右时发芽较快,在25~30℃以上时发芽慢,所以人工栽培则从初春到盛夏都可进行播种。在全国各地、朝鲜、蒙古、俄罗斯均有分布。

图片来自网络

它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词条“宿根性植物”,是指以地上部分保持常绿状态或地下部分以萌蘖越冬或越夏后再度持续萌芽、生长、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没有主茎或枝条,野生条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为开花结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20个以上,优良品种单株开花数量可高达20个以上,花色黄(禀土色),开花后经13~15天种子即成熟。叶为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入血分),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治皮毛,至肺治表)。

图片来自网络

蒲公英的叶片平贴地面或者斜倾向地面,根垂直长于地底,非常深(深禀土性),故为“地丁”之名的由来。采野生蒲公英时会留下地底的根,待其继续生长,但如果刚采后马上浇水,也容易烂根。

图片来自网络

另,在蒲公英的根茎叶折断面,会流出白色浆液(取象人体冲润筋膜的精汁和肾阴),类似橡胶一样,黏黏的,如果沾在手上,干后就变成黑色,比较难洗掉。当然,不是所有“流白浆”的植物都可以入口的,蒲公英除外。鉴别蒲公英和其他菊科植物方法:“长得像蒲公英”、“流白浆”、“根茎有紫红色”。自己采鲜株做菜的朋友必须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吃“毒草”了。蒲公英味苦中带清香,故既散热又有升扬开发之意。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中药材,蒲公英在晚秋时采挖最好,这时已完全成熟,吸收积蓄了全年的营养,而且秋季冷凉,营养转移根部以迎接明年春天的萌发,此时挖出的整根植株的质量和药效最好。(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历代医家评述按

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蒲公英的格物讨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按∶丹溪云∶蒲公英花黄属土,宜入太阴阳明经。有一种花叶茎相类而高硕者,非也。其真者短小塌地,质轻脆,断之有白汁,其花干如葱管空者是也。四时常花,花罢结实,絮中有子,落处则生,则其禀天地中和之性可见矣,故治诸毒。又为黄花地丁者,以治疔毒者名也。

《本草求真》:能入阳明胃厥阴肝解热……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

《本草新编》: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则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泻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

《滇南本草》:蒲公英,一名黄花绿叶草。得水之冲气,故味甘、平。无毒。入肝、胃二经,解毒。

按:总结古人的格物,蒲公英花黄属土,禀天地中和之性,得水之冲气(富水季节生长,根直深入土故),入太阴、阳明,解厥阴肝热。故蒲公英占据了“艮”之主位,取坎水、化震巽之根热。胃、疔毒、乳痈均象“艮”,是巧合么?

关于作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化热毒,消恶疮结核,解食毒,散滞气。细锉,同忍冬藤取汁入酒,以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病已安矣。

《本草备要》:白汁涂恶刺(凡螳螂诸虫,盛夏孕育,游诸物上,必遗精汁,干久则有毒。人手触之成疾,名狐尿刺。惨痛不眠,百疗难效,取汁浓涂即愈,千金方极言其功)。

《本草新编》: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

《药笼小品》:治乳痈、乳积之圣药。

《本草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按:总结古人对蒲公英的使用功效——泻阳明之火而不损土,化热毒解食毒,消疮解痈,散滞气,治乳痈、乳积之圣药(内外兼治更佳),乌发壮骨。现代人研究蒲公英当中有治疗癌症的成分,以前阅读过的医案中,有用蒲公英全株(单株,注意剂量不大)煮水,治疗肝硬化肝癌的。医师们可参考,但非医专业的使用者需要谨慎(辨证是使用中药的灵魂)。

关于禁忌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用量过大则会引起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在实验中,30g/kg大剂量灌服三天后,兔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都有轻度浊肿,肾小管变窄。个别人对蒲公英会过敏,产生荨麻疹。另慢性炎症、病程长,病人体虚者慎用。

按:禁忌来自于现代人的观察,大家参考。

空间医学对蒲公英的描述

注:来源为郭老著作《新本草》,自用药物请谨慎

郭老认为公英有“美王”之称,在人体中无触不到,可以清除人体空间当中多余的能量、比如风寒湿热,同时又能补充空间当中的能量不足。在清理多余能量(消炎)和调理空间能量之后,使胞外能量开始有力推动胞内的物质,让胞内物质转能量,并辐射至胞外,促使胞外能量的分化和异化。

简单说,就是清补细胞外、推动细胞内物质动起来、积极转化成新能量,从而给细胞外注入活力。

另外,蒲公英可使盆腔细胞和膀胱部细胞运动辐射力加强,故可治妇科病、一些急慢性肾炎、动脉炎等感染,及一切津液缺乏之证。按:这与蒲公英植株“根深喜水”、“根茎紫红”的取象有关。

舌质软厚、硬瘀,有苔无苔均可用;脉弦、洪均可用,空间浓度增高者均可用。

无苔,舌软小者不宜用;虚寒证引起的便次数多、便稀者不宜用。

用量:5g~30g

讨论:空间医学使用蒲公英是快煮的,在传统用药上类似于后下药的使用,故和古籍当中的用法功效有所区别,可互相参考。在空间医学小方运用蒲公英的作为“公转方”时有助于推动并加快人体气机气液的转化,有朋友长期使用(约半年)后出现“拔肾气”的后遗症(牙齿根松),说明人体本身所存之肾精有限,长期助气化而不回收肾精,也是有害的。读者们使用时需谨慎。

总结蒲公英的特性

花色黄(禀土色),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入血分),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治皮毛,至肺治表),根垂直长于地底,非常深(深禀土性),蒲公英的根茎叶折断面,会流出白色浆液(取象人体冲润筋膜的精汁和肾阴)。蒲公英味苦中带清香,故既泻热又有升扬开发散热之意。

总结古人的格物,蒲公英花黄属土,禀天地中和之性,得水之冲气(富水季节生长,根直深入土故),入太阴、阳明,解厥阴肝热。故蒲公英占据了“艮”之主位,取坎水、化震巽之根热。胃、疔毒、乳痈均象“艮”。

总结古人对蒲公英的使用功效——泻阳明之火而不损土,化热毒解食毒,消疮解痈,散滞气,治乳痈、乳积之圣药(内外兼治更佳),乌发壮骨。

空间医学认为,蒲公英可清补细胞外、推动细胞内物质动起来、积极转化成新能量,从而给细胞外注入活力。可使盆腔细胞和膀胱部细胞运动辐射力加强,故可治妇科病、一些急慢性肾炎、动脉炎等感染,及一切津液缺乏之证。但,长期用需要结合回收、补虚之品。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过大剂量使用也会有损肝肾;个别人会对蒲公英过敏。

往期文章欢迎点阅:

细说中药——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燥湿药总结

细说中药

金银花——托阴解痈瘀之毒

细说中药

连翘——清离转坤、阳结圣药

细说中药

南北板蓝根——龙株三用,根降叶开

细说中药

贯众——拨开湿结,苦收蕴热

熊大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hq/4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