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根结线虫病
山药根结线虫病对山药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危害地下块茎部分,如果不有效仿制的话,对产量以及品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防治的时候要注意山药根结线虫病的发病条件,尽可能减少损害。
山药根结线虫病症状
山药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地下块茎部分,地上部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病严重者,地上部表现叶色淡、生长弱、植株繁茂性差。山药地下块茎感染根结线虫病后,在块茎的表皮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近似馒头形的瘤状物,瘤状物相互愈合、重叠形成更大的瘤状物(俗称大疙瘩),大瘤状物上产生少量粗短的白根。发病部位的皮色比正常皮色明显偏暗,即成黄褐色。其内部组织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在块茎的细根上有小米粒大小的根结存在。
山药根结线虫病病原特征
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haplaChitwood.),属根结线虫属。病原线虫在土壤中,或以附着在种根上的幼虫、成虫及虫瘿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线虫为害的根部易产生伤口,诱发根部病原真菌、细菌的复合侵染,加重为害。6~9月发生。
山药根结线虫病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1.土质
山药根结线虫好气,凡地势高燥、含水量少、含盐低、酸碱度中性、结构疏松、通透性好的沙质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移动和卵的孵化。土壤潮湿、黏重、板结,发病轻或不发病。如果土壤墒情适中,通透气又好,线虫可以反复为害,发病重。
2.土壤温度与湿度
山药根结线虫种群数量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降雨量以及山药生长等关系密切。在徐州地区,山药根结线虫发生高峰期往往是山药生长最适时期,即温度20至28摄氏度。山药根结线虫喜较高温度,但不喜土壤过湿。一般土温20至30摄氏度,土壤温度超过40摄氏度线虫大量死亡,致死温度为55摄氏度。土壤潮湿,山药块茎皮孔胀大,更易于线虫的侵入。土壤相对湿度百分之40至70,适合线虫生长发育。雨季有利于线虫卵孵化和侵染,灌溉会加重根结线虫对山药的侵害。3.3.耕作制度
由于连作年限长,土壤中的病原线虫积累多,已成为病害重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山药的连作年限成正相关,老产区比新产区发病重。据报道,山药种植1、2、3年的发病率分别为百分之20、65、。
山药根结线虫病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在调运山药种时,要严格进行检疫,农户间在借用或购买山药种时应引起重视,不从病区引种,不用带病的山药种,选择健壮无病的山药作为繁殖材料,杜绝人为传播。
(2)合理轮作:有水源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3~4年后再种蔬菜。或与玉米、棉花进行轮作,能显著地减少土壤中线虫量,是一项简便易行的防治措施。
(3)诱杀防治,降低虫口密度:种植一些易感根结线虫的绿叶速生蔬菜,如小白菜、香菜、生菜、菠菜等,生长期1个月左右即可收获,此时根部布满根结,但对产量影响不大。收获时连根拔起,地上部可食用,将根部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可减少土壤内的线虫量,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方法。
(4)消除病残体,增施有机肥:将病残体植株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烧毁或深埋,并铲除田中的杂草如苋菜等,以减少下茬线虫数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保证山药生长过程中良好的水肥供应,使其生长健壮。
(5)种子处理:对作为留种用的山药栽子或山药段,伤口处(即截面)要立即用石灰粉沾一下,从而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接着将预留的山药种在太阳光下晾晒,每天翻动2~3次,以促进伤口愈合,形成愈伤组织,增强种子的抗病性和发芽势。
(6)化学防治:将杀线虫剂施入土中,使药剂挥发,达到熏蒸土壤、杀死线虫的目的。在山药下种前,将药剂均匀地施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注意种薯附近的药剂浓度不宜过大,可选用百分之5克线磷颗粒剂每公顷公斤或百分之5灭克磷颗粒剂每公顷90公斤;也可用百分之3米乐尔颗粒剂每公顷45至75公斤,撒施于山药沟内的表土上,用抓钩搂十几厘米深,与土壤掺合均匀,然后再进行整地下种。对生长期发病的植株,可用百分之1.8阿维菌素乳油至倍液根部穴浇,每株至毫升。
(7)生物防治:用生物农药北农爱福丁乳油防治根结线虫病。其用法是:定植前每m2用1.8%北农爱福丁乳油~ml拌20~25kg细沙土,均匀撒施地表,然后深耕10cm,防治可达90%以上,持效期60d左右,或用绿亨阿维防治。
山药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山药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是什么?在发生山药根结线虫病以后我们需要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呢?(1)植物检疫:在调运山药种时,要严格进行检疫,农户间在借用或购买山药种时应引起重视,不从病区引种,不用带病的山药种,选择健壮无病的山药作为繁殖材料,杜绝人为传播。(2)合理轮作:有水源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3~4年后再种蔬菜。或与玉米、棉花进行轮作,能显著地减少土壤中线虫量,是一项简便易行
山药根结线虫病发病规律
山药根结线虫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呢?什么条件有利于山药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呢?在发生以后如何进行传播?1.土质山药根结线虫好气,凡地势高燥、含水量少、含盐低、酸碱度中性、结构疏松、通透性好的沙质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移动和卵的孵化。土壤潮湿、黏重、板结,发病轻或不发病。如果土壤墒情适中,通透气又好,线虫可以反复为害,发病重。2.土壤温度与湿度山药根结线虫种群数量与月平均温度
山药根结线虫病病原特征介绍
山药根结线虫病的致病病菌是什么,山药根结线虫病的病原菌有什么特征呢?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haplaChitwood.),属根结线虫属。病原线虫在土壤中,或以附着在种根上的幼虫、成虫及虫瘿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线虫为害的根部易产生伤口,诱发根部病原真菌、细菌的复合侵染,加重为害。6~9月发生。
山药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症状
山药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症状是什么呢?在出现病害以后如何快速的辨认山药根结线虫病呢?山药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地下块茎部分,地上部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病严重者,地上部表现叶色淡、生长弱、植株繁茂性差。山药地下块茎感染根结线虫病后,在块茎的表皮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近似馒头形的瘤状物,瘤状物相互愈合、重叠形成更大的瘤状物(俗称大疙瘩),大瘤状物上产生少量粗短的白根。发病部位的皮色比正常皮色明显偏暗,即成...
山药蛴螬山药蛴螬对山药的质量和产量影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控制蛴螬的发生量,是保证山药质量和产量的必要措施。
山药蛴螬发生规律
蛴螬在崇明地区年发生1代,卵历期为10天左右,每雌虫平均可产卵40粒左右,1~2龄幼虫期25天左右,3龄幼虫期长达天。经崇明各测报点观察,每年4月初出现少量蛴螬,5月中旬蛴螬成虫(金龟子)出土量骤然增加。崇明县测报数据统计表明:蛴螬成虫高峰时期主要在5月底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量逐渐减少,9月上旬以后诱虫量明显降低。
山药蛴螬生活习性
蛴螬体长30~45cm,全体多皱,具有假死性,静止时体呈“C”形,头部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具胸足3对。幼虫老熟后,在土表20~30cm深处作土室,经预蛹期后化蛹,预蛹期13天,蛹期9天。当土表温度降至6℃以下时,蛴螬可下潜到30~70cm深处土中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假死性、飞翔能力强的特点,夜间取食,取食具有选择性,对杨树、梨树等比较偏好。但具有异地选择产卵习性,产卵时一般在土壤内10cm位置进行,幼虫孵化后在土中越冬。
山药蛴螬危害特点
蛴螬是各地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取食山药的地下部分,咬断山药根、茎,造成山药枯死,啃食块茎、块根等。1~2龄的蛴螬一般在地表10cm以内觅食,以山药幼嫩的侧根系取食,对山药的前期生长危害较大,严重时会导致地面山药的茎叶枯死。蛴螬进入3龄后,因食量骤增,开始下潜觅食,危害山药的主根,老熟后以山药的茎块为主要食源,造成山药的产量和质量的严重损失。
田间调查:蛴螬在4~7月对山药的危害从地表看并不明显,但对山药地下部分幼嫩的根系破坏极大。因此蛴螬前期不注重防治,会使田间的基数迅速增加,蛴螬到了3龄后适应环境能力增强就更难防治。进入7月以后,由于大部分蛴螬均进入了3龄阶段,取食量骤然增加,在肥沃的山药土壤,食源充足,危害十分明显,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山药蛴螬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在山药定植前,可以采用40%辛硫磷颗粒剂或微胶囊,在定植穴内进行撒施或喷施,施药后立即覆土,药效可持续1~4个月。
2.合理使用农药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蛴螬发生高峰期间,用40%辛硫磷0倍液进行田间喷浇(辛硫磷见光易分解,最好在多云、阴天或傍晚前进行防治),可达到灌喷联防的目的。或平方米用辛硫磷颗粒剂~0g,进行条施,施后立即浅锄,并浇水促溶,该处理也明显有效降低山药田间蛴螬的虫口数量,同时也可达到灌喷联防的目的。
如何有效防治山药蛴螬?
有效的防治山药蛴螬非常重要,我们在对山药蛴螬进行防治的时候要通过农业措施和化学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山药蛴螬防治方法1.土壤处理在山药定植前,可以采用40%辛硫磷颗粒剂或微胶囊,在定植穴内进行撒施或喷施,施药后立即覆土,药效可持续1~4个月。2.合理使用农药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蛴螬发生高峰期间,用40%辛硫磷0倍液进行田间喷浇
山药蛴螬会造成什么危害?
山药蛴螬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下害虫,在对山药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山药蛴螬的发生,避免带来严重的危害。下面是山药蛴螬出现会带来的危害:蛴螬是各地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取食山药的地下部分,咬断山药根、茎,造成山药枯死,啃食块茎、块根等。1~2龄的蛴螬一般在地表10cm以内觅食,以山药幼嫩的侧根系取食,对山药的前期生长危害较大,严重时会导致地面山药的茎叶枯死。
山药蛴螬的生活习性
在种植山药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以为山药蛴螬的出现而烦恼,那么山药蛴螬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呢?蛴螬体长30~45cm,全体多皱,具有假死性,静止时体呈“C”形,头部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具胸足3对。幼虫老熟后,在土表20~30cm深处作土室,经预蛹期后化蛹,预蛹期13天,蛹期9天。当土表温度降至6℃以下时,蛴螬可下潜到30~70cm深处土中越冬。
山药蛴螬的发生规律
山药蛴螬常常会严重危害到山药的正常生长,那么山药蛴螬都是在说很忙时候才会发生呢?蛴螬在崇明地区年发生1代,卵历期为10天左右,每雌虫平均可产卵40粒左右,1~2龄幼虫期25天左右,3龄幼虫期长达天。经崇明各测报点观察,每年4月初出现少量蛴螬,5月中旬蛴螬成虫(金龟子)出土量骤然增加。崇明县测报数据统计表明:蛴螬成虫高峰时期主要在5月底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量逐渐减少
山药地老虎山药地老虎从地面处咬断麻山药出土幼苗,致使整株枯死,对山药造成严重的危害,全面防治非常重要。
山药地老虎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0.5mm,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蛹长18—23mm,赤褐色,有光泽,第5—7腹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刻点大,臀棘为短刺1对。
山药地老虎生活习性
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黑龙江2代,北京3—4代,江苏5代,福州6代。越冬虫态、地点在北方地区至今不明,据推测,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在广东、广西、云南则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如小旋花、小蓟、藜、猪毛菜等,卵散产或成堆产,每雌平均产卵—0粒。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幼虫发育历期:15℃67天,20℃32天,30℃18天。蛹发育历期12—18天,越冬蛹则长达天。小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如属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尤在早春菜田及周缘杂草多,可提供产卵场所;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将会形成较大的虫源,发生严重。
山药地老虎防治方法
三龄后幼虫用倍50%的辛硫磷拌鲜泡桐叶毒饵于傍晚堆放,每㎡堆,每堆50~克。
精细整地消灭冬蛹。
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为害程度。
捕杀幼虫和卵。
在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高蜂期用90%晶体敌百虫0倍液加20%来福灵4毫升进行叶面喷雾。
山药地老虎如何有效的防治?
种植山药的时候要谨防山药地老虎的危害,因此我们需要对山药地老虎采取有效直接的防治措施,下面是有效防治山药地老虎的具体方法:三龄后幼虫用倍50%的辛硫磷拌鲜泡桐叶毒饵于傍晚堆放,每㎡堆,每堆50~克。精细整地消灭冬蛹。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为害程度。捕杀幼虫和卵。在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高蜂期用90%晶体敌百虫0倍液加20%来福灵4毫升
山药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介绍
详细的了解山药地老虎的生活习性有助于对它进行有效的防治,那么山药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到底是什么呢?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黑龙江2代,北京3—4代,江苏5代,福州6代。越冬虫态、地点在北方地区至今不明,据推测,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在广东、广西、云南则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
山药地老虎长什么样?
山药地老虎常常会带来不小的危害,那么到底山药地老虎长什么样子呢?我们怎样来快速的辨别它呢?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0.5mm,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
山药灰斑病山药灰斑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叶子上,对山药的危害很大,那么如果山药出现了灰斑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防治方法进行有效的防治呢?
山药灰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差异很大,小的2~5毫米,大的可达20毫米,病斑中部灰白色至褐色,边缘暗褐色,常有1~2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病斑周围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相连,叶片干枯脱落。
山药灰斑病病原特征
〔病原菌学名〕Phaeoramulariadioscorecae(EllisetMarin)Deighton致病菌为薯芋色链格孢。子座生在表皮下,分生孢子梗多根簇生,淡青褐色,基部略宽,平滑,直立或稍弯曲,有时近端部有一曲膝状折点,孢痕明显。分生孢子链生,圆柱形至倒棍棒状,直立或弯曲,顶部圆形至圆锥形,基部倒圆锥形平截,淡青黄色,有3~8个隔膜。
山药灰斑病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田间靠分生孢子侵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在田间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不断扩散蔓延,病害逐渐加重。
病菌要求高温高湿条件。高温季节,遇连续降雨或重露多雾,病害就会发生,并极易流行。
山药灰斑病防治方法
(1)选地势高燥地块或高厢深沟种植。
(2)重病地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3)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腐熟粪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控制田间湿度。
(4)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把病残全集中深埋或烧毁。
(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40%百霜净胶悬剂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倍液。
山药黑斑病具体防治技术
山药黑斑病的防治措施是什么,在山药种植过程中对山药黑斑病的防治非常重要,那么在对山药黑斑病进行防治的时候该采取什么措施呢?1.选用抗病品种栽培抗病品种时要合理布局,每隔2~3年轮换品种,并注意品种的提纯复壮。2.轮作可减轻或避免山药茎腐病和根结线虫危害。与玉米、小麦、萝卜、西瓜等不被侵染的作物至少3年轮作1次;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1年轮作1次;有条件地区可实行水早轮作,防治效果更明显
山药黑斑病是如何传播和发病的?
山药黑斑病发生会给山药带来不小的危害,那么山药黑斑病是如何进行传播以及发生的呢?山药黑斑病由一种线虫侵染致病。线虫在栽子、病残体及土中越冬,病栽子及病苗是传播的主要媒介,线虫从栽子芽苗的附着点侵入,沿皮下层及髓向上活动,寄生生活。进入块茎形成期,线虫由蔓进入块茎顶端,并向块茎纵深发展,线虫从块茎、根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寄生,多在块茎上形成黑褐色斑块。
山药黑斑病的病原菌介绍
山药黑斑病的病原菌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对山药黑斑病的病原菌有详细的了解呢?山药黑斑病由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及多腔菌属(Asterina)、星盾炱属(Asterinella)、小星盾炱属(Asteroma)、星壳孢属(Diplotheca)、小丛壳属(Glomerella)、日规壳属(Gnomonia)、裂盾菌属(Microthyriella)、扁壳黴属(Placosphae)
山药黑斑病的发病症状是什么?
山药黑斑病发生以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详细的了解山药黑斑病症状对防治来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山药黑斑病初期危害种茎、幼芽、根系及地下茎,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后期主要为害块茎,在块茎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症斑,深达木质部,降低块茎的商品价值。
山药红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山药红斑病怎么进行有效的防治呢,在发生山药红斑病以后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下面是山药红斑病的具体防治措施:(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卜、胡萝卜、西瓜、板蓝根、紫菀、黄花、北沙参、白术、苋菜、马齿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结合轮作用0.1%一0.3%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
山药红斑病山药红斑病对山药的块茎影响比较大,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治山药红斑病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发病条件很传播途径,同时要时刻按照正确的防治措施来进行有效的防治,这样才可以确保有效防治山药红斑病。
山药红斑病症状
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生长期间染病,影响块茎发育,块茎小、重量轻。线虫主要侵染地下块茎,初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单个病斑小,大小2—4mm;发病重的块茎上,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斑块,表面具细龟纹,病斑深约2—3mm,最深为1cm以上,致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1]
山药红斑病病原特征
Pratylenchusdioscoreaesp.nov.称薯蓣短体线虫,是短体线虫属一新种,属植物寄生线虫。薯蓣短体线虫头部具两个环纹,侧带处有6—8条侧线,雌虫受精囊大而圆,身体平均长度为.5μm,口针平均长度为18.3μm,尾部指状,尾端通常平滑。因此,不同于短体属现有的其他种。薯蓣短体线虫和短小短体线虫尸Pratylechusbrachyurus、咖啡短体线虫尸。coffeae及钝尾短体线虫P.obtusicaudatus相似。和短小短体线虫的区别在于身体较长,短小短体。
山药红斑病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薯损短体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秧(病芦头)·病残体、病田土壤是传病的主要途径,圆豆不传病。
薯葡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年约生2代只侵染薯损,当6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直至收获。块茎从芦头至40厘米以上处均可受害,以0一20厘米处病斑较多。
山药红斑病防治方法
(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卜、胡萝卜、西瓜、板蓝根、紫菀、黄花、北沙参、白术、苋菜、马齿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结合轮作用0.1%一0.3%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情况下,播前每m‘沟施15%TMK颗粒剂2kg,防效75%。
(3)无病田繁殖无病种秧,或用TMK处理种秧,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病肥料等综合防病措施。
山药黑斑病具体防治技术
山药黑斑病的防治措施是什么,在山药种植过程中对山药黑斑病的防治非常重要,那么在对山药黑斑病进行防治的时候该采取什么措施呢?1.选用抗病品种栽培抗病品种时要合理布局,每隔2~3年轮换品种,并注意品种的提纯复壮。2.轮作可减轻或避免山药茎腐病和根结线虫危害。与玉米、小麦、萝卜、西瓜等不被侵染的作物至少3年轮作1次;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1年轮作1次;有条件地区可实行水早轮作,
山药黑斑病是如何传播和发病的?
山药黑斑病发生会给山药带来不小的危害,那么山药黑斑病是如何进行传播以及发生的呢?山药黑斑病由一种线虫侵染致病。线虫在栽子、病残体及土中越冬,病栽子及病苗是传播的主要媒介,线虫从栽子芽苗的附着点侵入,沿皮下层及髓向上活动,寄生生活。进入块茎形成期,线虫由蔓进入块茎顶端,并向块茎纵深发展,线虫从块茎、根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寄生,多在块茎上形成黑褐色斑块
山药黑斑病的病原菌介绍
山药黑斑病的病原菌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对山药黑斑病的病原菌有详细的了解呢?山药黑斑病由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及多腔菌属(Asterina)、星盾炱属(Asterinella)、小星盾炱属(Asteroma)、星壳孢属(Diplotheca)、小丛壳属(Glomerella)、日规壳属(Gnomonia)、裂盾菌属(Microthyriella)、扁壳黴属(Placosphae)
山药黑斑病的发病症状是什么?
山药黑斑病发生以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详细的了解山药黑斑病症状对防治来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山药黑斑病初期危害种茎、幼芽、根系及地下茎,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后期主要为害块茎,在块茎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症斑,深达木质部,降低块茎的商品价值。
山药红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山药红斑病怎么进行有效的防治呢,在发生山药红斑病以后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下面是山药红斑病的具体防治措施:(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卜、胡萝卜、西瓜、板蓝根、紫菀、黄花、北沙参、白术、苋菜、马齿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结合轮作用0.1%一0.3%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
山药根茎腐病山药根茎腐病的危害很大,常常对山药的根茎造成严重的损失,这些年中对于山药根茎腐病的防治常采用合理轮作的措施来减少病害的发病率。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山药根茎腐病的发病规律,避免病害的严重发生。
山药根茎腐病症状
山药根茎腐病发病初期是在藤蔓基部形成褐色不规则的斑点,继而斑点扩大形成深褐色的长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严重时藤蔓的基部干缩,导致茎蔓枯死。病斑的表面常有不明显的淡褐色丝状霉。块茎发病常在顶芽附近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若是根系发病,可造成根系死亡。
山药根茎腐病病原特征
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01edaetMunoz异名E.carotovoraf.sp.zeaeSabet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单生,偶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6—8根,无芽孢,无英膜,大小0.85×1.6(um)。菌落圆形,低度突起,乳白色,稍透明。此外,有报道PseudomonaszeaeHsi.etFang.称玉蜀黍假单胞菌,也是该病病原。
山药根茎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山药根腐病的病菌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过土壤、雨水和施用带病菌的肥料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干旱时发病轻,重茬地、田间积水时发病重。
山药根茎腐病防治方法
(1)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物及早烧毁。
(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53.8%可杀得0干悬浮剂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倍液喷雾防治。隔7-20d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山药根茎腐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山药根茎腐病的防治非常关键,在出现山药根茎腐病以后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下面是对山药根茎腐病的具体防治措施:(1)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物及早烧毁。(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53.8%可杀得0干悬浮剂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倍液喷雾防治。隔7-20d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山药根茎腐病是如何发生的?
山药根茎腐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人参在出现根颈腐病以后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呢?山药根腐病的病菌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过土壤、雨水和施用带病菌的肥料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干旱时发病轻,重茬地、田间积水时发病重。
山药根茎腐病病原介绍
山药根茎腐病的病原菌是什么,我们是否对山药根茎腐病病原菌有详细的了解呢?下面是对山药根茎腐病病原菌的具体介绍: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01edaetMunoz异名E.carotovoraf.sp.zeaeSabet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单生,偶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6—8根,无芽孢
山药根茎腐病有什么症状?
山药根茎腐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在发生山药根茎腐病以后我们是如何有效的辨认呢?山药根茎腐病发病初期是在藤蔓基部形成褐色不规则的斑点,继而斑点扩大形成深褐色的长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严重时藤蔓的基部干缩,导致茎蔓枯死。病斑的表面常有不明显的淡褐色丝状霉。块茎发病常在顶芽附近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若是根系发病,可造成根系死亡。
未完待续,请白癜风哪家医院治疗好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