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

我都开始怀疑我对植物是不是有特殊的情结了,看到书名《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就有想看下去的冲动,结果我如愿了。不同以往,这次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

《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名字看起来不错,我找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还有一本《南方草木状》,可惜是文言文,我这水平看不懂。

作者简介

朱千华,男。汉族。江苏如皋市搬经镇人。著名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扬州定居、工作、生活。年6月开始,旅居广西南宁,专业写作。

这本书,怎么说呢?好,很好,非常好。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一本被埋没的书,写得明明挺好的但知名度不高,可能是插图的风格的影响,没有让这本书和《又自在又美丽》一样成为一本最美书籍。

写草木用的是散文,结构上确实挺散的,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切入,去写与草木相识相知相识的故事,我说相是因为作者把草木当成情人来写,我没去数,文中确实出现了多次“她”。当然如果只是只有他个人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其中还有很多传说故事、文人逸事,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我惊奇他连县志这类的文献也有引用。

我就以蓝草为例

她。一个人。深蓝的青花布衬衣。中袖。收腰。逆着光看,她的头发很柔顺,半透明的样子,照出南方女子的精致,还有像竹子那样的清秀。在不远处有一片山坡,长着成片茎秆极细的蓝草,再远,有些雾霭,看不清草茎,只见一片蓝草的绿起伏。轻轻浅浅,像暖风中出现的幻觉。她在山间行走。满眼的绿,满身的风。风清云淡。她去山坡采蓝草。蓝草带给人简洁,素雅,田野的清新。它是小家碧玉。是漂亮的村姑。是这些深山里的瑶妹。青丝挽成发髻。青花布衣裳,瘦瘦的腰身。柳条一样的排扣,越过胸前拱桥,到腰际。

诺,他就这样写蓝草的,哦,也许你还不知道蓝草是什么吧?其实也不应该不熟,毕竟你肯定喝过板蓝根,就是菘蓝根,是蓝草的一种。

蓝草是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总称,一共五种。青出于蓝的蓝就是指蓼蓝,这可不是我瞎说,有时为证的,《诗经·采绿》中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采蓝就是指蓼蓝。

木蓝俗称小青。这是南方常见的一种小灌木。生于山野疏林间。在众多蓝草中,木蓝是最好辨识的。它的别名叫野槐树。叶如槐叶。它的花很好看,蓝紫色,也有浅紫的。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些花,很容易误认它是小槐树。木蓝很可爱,只要给点阳光,它就快活地猛长。七月开淡红花,枝上挂着籽荚,长寸许,累累如小豆角。

最初,路边青是用来吃的。采它的嫩叶,回家炒鸡蛋。后来吃香椿,味不见得比路边青鲜美。只是多数人不喜欢路边青略有的苦味。其实不算苦。那年月,过日子才是苦不堪言。吃槐花,吃榆树叶,这些我都吃过。现在讲起来,很多人以为很乡村,很野味,很绿色,全然不会想到,那是很难下咽的。但它的清香却很独特,那感觉像在陌野上的青麦地里走。路边青也开花,很小,黄花,像油菜花。路边青真是名副其实。长在路边,草地,沟边,田埂,河滩。有时可以长到半人高。

这是一种野菜。在我故乡,称为鹅儿斗。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后来想想,才明白,它的花,像鹅头,风一吹,如鹅儿互相嬉斗。麦子青黄时,田埂上长着许多。很好认。它开着紫色的花。嫩叶可食。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也曾写过: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这种植物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一直很清晰。每当我想起,我就会感到春天、麦田和阳光。我们三三两两走在田埂上。此时的马蓝草,已经开花。是紫色的小喇叭花。我们把鹅儿斗摘下来,一边念念有词:鹅儿斗,打额头。啪。往自己额上用力一拍。额上就有了一个紫色的印记。像印度女人额上的红印。

即菘蓝。很多人可能还不太明白。它的叶,俗称大青叶。它的根,却是妇孺皆知的,叫板蓝根。太熟悉了。可以说,很少有人没吃过板蓝根。尤其在春天,伤风头痛,感冒咳嗽,多数人喜欢喝板蓝根。

很少有人见过板蓝是什么样子。或者,就在身边,见过了,却不认识。板蓝也极平常的,初长时,像大棵的荠菜。开花结籽。花不算很美,很小,但黄黄的耐看。长圆形角果,扁平有翅。生长旺盛时期割一次青叶子,秋后收根。(本草纲目里面记载的大名是菘蓝)

蓼蓝是最古老的染料植物。五月,启灌蓼蓝。就是说到了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诗经·采蓝》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此蓝草即为蓼蓝。所谓青出于蓝,也是蓼蓝。野生于旷野水沟边。穗状花序,花色紫红,淡红,叶子为椭圆形,碧绿,很难想象这绿叶与蓝之间有什么关系。可是,蓝靛又确实是从这绿叶中产生的。蓼蓝也结果。瘦。黑褐色。

(嗯…好长了)

我就说说书的特点,如你所见,作者是有情才的了,原文中有,题目也是如此。我就列举几个

没有哪个女人,像你一样如水清澈--青木瓜

潮湿而柔软的思念--番石榴

隔河相望,你依然残忍而美丽--烟草

苦涩的忧伤因你而回味生津--苦瓜

爱我,趁我青春年少--紫苏

咋看这些题目,还以为是情书情话

结果还真是。

第二,有大量传说、轶事、文献引用。

青纱帐到甘蔗林,渐入佳境。渐入佳境不是我说的,是顾恺之。这个成语太熟了。甘蔗。东晋。顾恺之。这三个词放在一起就有故事。中国史上,魏晋时代是个另类。放荡不羁,天马行空,我行我素。顾恺之也没例外。倒啖甘蔗,传为千古佳话。《晋书·顾恺之传》记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第三,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切入。

其实最喜欢的还是这一点,无论是传说、古人轶事、还是文献引用,作者只是一个传递着,但是对于他自己的故事,他确是一个创造者。我感动的还是作者看待人事物的角度方式和他的深情。

我看到那个女子。在桃源。路边一棵榕树下。我放慢脚步对她凝望,没惊动她。我像个偷窥者,站在不远处,另一棵榕树下。我仿佛看见梦中出现了无数次的湄公河和水边女人……她的出现,让我想到湄公河的女子……她的手上还拿着斗笠。我看见了她明媚的眼睛。还有"越南髻"--她的长发很随意,用夹子一夹,这就是传说中的越南髻。说是自然随意,却又不潦草,很有女人味。

桃源路是个繁华街道,路边长着扁桃树。她静静地坐在树阴下。南方山川秀丽,气候热烈,生活在这里的女子总让人对南方这片阳光的土地产生一种敞开的诗意和视野。你是越南人吗?我问她。她笑笑说是钦州人。她有着南方女子特有的清秀之美。南方女子之美,有时并非来自她们饱满的胸脯、纤细的腰肢、或修长的大腿。她们的真正魅力,在于她们娴静安详的性格、欲语还休的眼神,还有回眸时掠过的微微颤动的伤感。

她问我,你买果子么。我这才看见她的编织篮里的水果。我不认识,问她这是什么果子。她说,百香果。我说果有百香吗。她说,你闻闻就知道了。她说话的时候,那些树叶的阴影像忧郁的时光在她的脸上飘忽不定。对于闻所未闻的南方水果我见识得不算少。很多果实不知道名字,不知道如何吃法。她们的每次出现总让我充满惊艳之感,却又束手无策。或奇特,或芳香,或鲜亮,充满诱惑。这个钦州女子所说的百香果,我是第一次见。岂止是我。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行人来到她的面前,总会驻足观望片刻,看这稀罕之果。百香果的形状并不特别,鹅蛋那么大,外表平滑整齐,颜色紫红,深紫浅紫都有,并不很均匀,上面布满细碎白点。摸之,稍硬。轻闻,真是奇了,一下子涌出许多种水果的香味。我将百香果放在鼻下,细细辨别。香蕉。菠萝。柠檬。草莓。番石榴。各种味都有。刚闻着像草莓,番石榴的香味又飘来。几种味让你产生梦幻。好像是某种果味,再闻,又不是,飘忽,捉摸不定。

我问,这百香果好吃吗。她说,很好吃的。说着,她握着一个百香果,看了一下,用双手捏,裂开一道口,撕开,露出果肉。她把撕开的两半百香果递给我,说你尝尝。两半百香果毫无保留地把全部内心袒露在我的眼前。厚厚的果壳,盛着黄黄的果汁,像蛋黄那样的颜色。还有籽,黑色,裹着一层透明的果肉,像石榴籽那样。我拿着两半百香果,犹豫半天,不知怎么吃。

……

我问味道怎么样。她说,你尝一下就知道了。我将手上的百香果黄黄的果汁连同黑籽吃进嘴里。一阵的酸甜飘过齿间,接着各种果味在嘴里弥漫。她说,籽是可以吃的。我嚼着百香果的籽,很脆,连同果汁咽下。霎时间,百香果,百般滋味涌在心头。春花开了,千百种野花在体内盛放。一种艳丽的果实,像怀春的浅褐色女人一样饱满。湄公河。水边浣衣女子。河边打草的老者。挂满藤架的百香果。一派山野田园风光。这一切都在炽热的南方。

这样的美果当然不能不买。买两斤吧。钦州女人就用秤称两斤。递给我。我掏出十元钱给她。我伸出的手悬在那里--只眨眼工夫,钦州女人不见了。我看见城管的车停在街边。戴大檐帽的城管赶鸭子似的追着几个小贩。其中有那个钦州女子的身影--她吃力地挑着编织篮,像受惊的小兔,步伐零乱,消失在小巷深处。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我不知所措。我手上拎着两斤百香果站在那里发呆。一种无言的恼怒在心中滋长--有人破坏了我的心情。是的,一种美好的情愫在霎时间被冲击得荡然无存,而我又不知去找谁。那个湄公河的女子,奇异的百香果,美丽的桃源路,像梦幻一样从我眼前消失。我站在原地等了很长时间。那个钦州女子一定会来的。但没有。我不知道她去了哪儿。是不是百香果被没收了。很久,她都没有来。

不得不说一句,此书不适合深夜和肚子空空时看。

木瓜的果肉,绵软香甜。吃木瓜用勺。轻轻一勺下去就是一团金黄,盈盈满颊,入口即化,让你感觉着温情与美的缠绵。

真正吃青木瓜,是在一次聚会上。三个朋友,延桐,露露,王冰。一桌菜颇丰。就有凉拌的青木瓜。木瓜洗净,去薄薄一层青皮,露出莹白果肉。切丝,开水里过一下,丝丝落入青花瓷盘。旁有小碟,清浅的调味汁。和以米醋,红椒末、蒜蓉等,洒一勺上去,便是一道清凉爽口的美味了,红白相间,叫你如何不爱?微微的酸甜辣咸交融口中,脆脆的。一边喝啤酒,一边说诗,一边吃青木瓜。瓜瓤晶莹剔透,口感清澈薄脆,正好下酒。

最后说说我看书的两个问题。一是看书的时候就像是提取作者的记忆一样,我也在提取着自己的记忆,我也回忆着与植物有关的人和事,结果就发现同样的是回忆与植物相关的人事物,差距还是挺大的,不同在于作者的回忆里显得有序、有趣、有情;我的就相对乏味,因为平时我不肯多花一点心思...

二是作者的回忆里多有缺憾,我开始还以为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缺憾,就又去看了一遍,结果是他自己的问题,他这样写的我也没办法。而我貌似也有这样的问题。

提前祝平安、快乐

默笙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fb/2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