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
與植物有染。
古代染色
多用植物和礦物
“染”字中
三點水代表染坊多開在水邊
以方便用水染和漂洗
木代表染料多為植物
世間一切植物皆可為染料
賤如雜草、核桃的青皮、板藍根、竹葉
貴如小葉紫檀
楚艷設計一款衣服
用的是五月初生的竹子嫩葉萃取的綠
那是海豐見過最美的顏色
九字代表植物染沒有定色劑
需要反覆染才能確保不掉色
丟棄的皮,如核桃的青皮、石榴的皮、山竹的皮;初生的嫩葉,如五月的竹葉;乾枯的花,如藏紅花;名貴的木,如小葉紫檀;廢棄的葉和莖,如板藍根的莖和葉??。都可以變成化學染料無法調製出來的色彩。
我不知道何時“採”和“有染”這樣美麗的詞,變得那麼不堪,原本它們是最美的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論採菊為何,或賞,或當茶飲,或做織染,都是雅事,在悠悠的陶淵明的釋然中,在絲綢之路跋涉中,在玄秦紅漢豔唐的變遷中,不曾讓其失去顏色,失去光彩。
而工業聞名的快捷和牢固,卻讓那份相傳千年的匠心失去它原本的色彩,讓世人只知道有藍,而不知有其他顏色。喜歡與植物有染,我們幫植物染代言,讓我們開始關注植物染,開始喜藍,開始把藍變得更有魅力,把藍拓展成五顏六色,恢復以往千變萬化的顏色。
說明|
『誰最中國』致力於中式生活美學傳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文字為『誰最中國』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更多中式生活,就在『誰最中國』
點擊以往文章回看,篇篇都是经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