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平贝母播种现场。
金莲花种植基地。
平贝母花。
赤芍。
刺五加。
鸡西市在世园会上展示灵芝等中药材产品。
五味子晾晒。
板蓝根田。
推动中医药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突出位置,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来抓,整合各方力量,全力组织推进——制定出台《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发具有龙江特色的中医药产业,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切实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点来抓。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和《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印发《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中医药与现代农业发展融合为切入点,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科技引领,强化政策扶持,夯实基础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全面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全力加快中药材大省、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
优势突出黑土地捧出药材“好品质”
药材好,药才好。
地处寒温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优势,成就了黑龙江作为祖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大粮仓”辉煌;也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先决条件。而今,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和医药市场需求旺盛的带动下,龙江道地中药材产业风生水起,正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丰富的野生资源、一流的药性品质,逐步被业界认可和消费者青睐,成为龙江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全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全省野生中药材有种,其中种有一定蕴藏量,载入《中国药典》()的药用植物有种左右。
——全省平原、丘陵、山地类型多样且集中连片,利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近几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百万亩左右。
——全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的绿色中药材种质纯正、药效成分高,具有独特优势。如林口县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为0.%,是药典规定的5倍。拜泉县种植丹参的丹参酮含量为0.60%,是药典规定的2.4倍;苍术的苍术素含量为0.68%,是药典规定的2.3倍;赤芍的芍药苷含量为2.5%,是药典规定的1.4倍。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去年以来,全省中药材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面积实现了较大突破。截至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万亩,同比增长20%。
全省种植中药材亩以上品种有80多种,其中亩以上的有50多种,形成了哈尔滨的五味子、赤芍、桔梗、平贝,齐齐哈尔的柴胡、防风、板蓝根,牡丹江的刺五加、黄芪、平贝,大庆的板蓝根、赤芍、防风,伊春的平贝、人参、返魂草等主打品种,区域化布局明显,专业化水平提高;推广了板蓝根大垄双行、平贝标准化生产、五味子定向修剪、黄芪“1+2”栽培、小麦套种柴胡等新型栽培技术,推广农业、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实行农业“三减”,有效地提高了中药材的药效和品质;我省刺五加占全国市场份额80%以上,板蓝根占50%以上,平贝占1/3以上。经过多年培育和推介,叫响了宁古塔芪、卜奎芪、红星平贝、小蒿子防风、牡丹江赤芍等地域品牌,哈药、珍宝岛、葵花、友博等企业品牌影响力有所提升。
五措并举打造道地龙江药“好车间”
抓顶层设计。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的通知》(黑农厅发〔〕号),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主攻方向和重点推进措施。委托省测绘局绘制全省中药材种植区域分布图谱套,布局6大区域,着力打造大兴安岭高寒区、小兴安岭丘陵区、中部平原区、西部平原风沙干旱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半山区、三江平原温凉湿润区等六个龙江道地药材产地,以道地性引领基地建设。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药,实施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项目中药材面积达到16.7万亩,建设一批种植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生产标准化的示范基地。
抓体系建设。制定栽培技术。在吸纳基层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组织专家选编50种道地药材品种,编印《黑龙江中药材栽培技术》册,各地翻印已达余册,编印《药食同源40例》(第一册)0册。组建专家团队。设立了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中药材首席专家,建立省级中药材种植专家库,扩充全省中药材专家,梳理各市(地)、院校上报专家人,组织筛选有资历、有经验的专家80人入库。建立会商机制。建立了省级统筹、市级推动、县级主抓的推进机制,先后5次举办专家咨询会、意见征求会和重大事项研判分析会,在示范县遴选、扶持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编制、技术培训等方面发挥专家作用,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组织培训。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每个村培养1-3个生产明白人。组织举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培训班、绥化市、勃利县、林口县、桦南县、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和贫困县中药材生产技术骨干培训班,共18期、人参训。实行绿色防控。印发《关于加强中药材田间管理的通知》,加强对全省中药材田间管理和科学防控病虫草害。加强绿色有机药材种植、地理标志认证,打造龙江道地药材品牌。上报国家黑龙江省地域特色农产品目录,在原有特色农产品(中药材)9个基础上,新增甘南赤芍、林口黄芪、汤原关防风、五味子等17个特色农产品。推行质量追溯。与哈工大大数据公司紧密沟通,将规模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纳入黑龙江省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全过程监控生产加工过程,立诚信,兴品牌,保质量。建立全省中药云,试点运行,分步推进,由浪潮集团及生态伙伴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旺销。
抓现场推进。7月19日—20日在汤原县召开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暨中药材种植现场推进会议。参观了香兰中药材苗圃和黑金河北药基地,观看了汤原县中药材专题片,铁力市、林口县做了中药材典型发言。会议明确,要抓好基地建设,抓好科技支撑,抓好初级加工,抓好市场营销,抓好组织领导。10月12日,召开了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视频调度会,对全省中药材种植和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强调要抓基地、抓模式、抓加工、抓流通等工作。农业农村厅、卫健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于10月19日-21日召开黑龙江首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农业农村厅协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清河林业局联合建立黑龙江中国北药园产业联盟,做大做强区域性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
抓典型带动。推广典型。按照抓典型、推模式、可复制的思路,总结和遴选各地好典型、好做法和成功经验个,已筛选铁力平贝、大同板蓝根等85个叫得响、可操作、能推广的典型。在全省开展了中药材种植大王评选活动。强化宣传。录制全省中药材专题宣传片“道地药材耀龙江”和PPT,组织铁力、汤原、庆安、林口、宝清、依安、东宁、大同等地录制专题宣传片。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报送信息。实行周报制,每周定期向省政府报告中药材工作进展情况,编写《中药材动态》11期,持续推介全省中药材生产典型和成功经验。深入调研。6月中旬以来,先后9次深入11个市31个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起草调研报告5篇。
抓示范筛选。积极向农业农村部争取将铁力市纳入国家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下发了《关于遴选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申报工作的通知》、与省财政厅联发了《年黑龙江省开展中药材基地建设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突出重点、统筹谋划,绿色发展、道地优先,政策引导、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发挥5亿元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扶持一批中药材生产示范县,打造放心药、良心药第一车间。推进落实35个中药材生产基地示范县、5个中药材特色小镇及示范县以外规模基地的认定工作。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审查和专家评审工作,已形成《中药材基地建设示范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正在细化《中药材示范县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五大工程筑牢中药材产业“好根基”
尽管当前我省中医药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中药材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客观审视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种植规模小而散,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夯实,种子种苗繁育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不高,自主品牌不亮,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等。为快速补齐短板,迎头赶上,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结合我省区域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生态资源条件,构建大兴安岭高寒区,小兴安岭丘陵区,西部平原风沙干旱区,中部平原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半山区、三江平原温凉湿润区等六大优质中药材生产区。
实施中药材科技推广工程。发挥科研推广部门作用,构建全省性中药材种植技术网络,提高中药材生产基地科技水平。围绕我省道地药材、优势中药材、特色中药材品种,完善中药材种植基础理论。加强野生保护和抚育。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到年,中药材生产重点县至少建设一个种苗基地,提升优良种子(苗)供应能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充分发挥黄芪、白鲜皮、满山红、平贝、苍术等8个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基地作用,提高我省道地药材规范化水平,带动中药材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施中药材基地标准化工程。制定生产标准,实现主要品种全部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中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中药材品质。加快大数据、环境监测控制、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中药材生产的应用,提升中药材生产信息化水平。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突出道地特色和产品特性,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衔接,重点打造齐齐哈尔的黄芪、关防风、板蓝根,大庆及西部的关防风、柴胡、甘草、板蓝根,哈尔滨—牡丹江—鸡西—伊春的刺五加、五味子,伊春—铁力—海林的平贝、返魂草,穆棱的西洋参,鸡东的桔梗,林口的白鲜皮,大兴安岭—黑河的赤芍、金莲花,阿城—五常的关黄柏等中药材专品种生产基地,培育一批道地药材品牌,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
实施中药材产业化工程。加强产地加工能力建设,鼓励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初加工,配套现代化加工设备,提升产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水平。加强产地贮藏能力建设,提升药材保鲜能力,延长储存周期,促进综合利用,减少药效损失。推动中药材延伸产品开发。
实施中药材质量安全工程。推进绿色生态化生产。建立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中药材质量检测。规范中药材名称和基原,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模式,提升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水平。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确保药材质量安全。
实施中药材市场营销工程。在哈尔滨建设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以重点药材产区为支点的市场化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中药材产业大数据库建设,服务上、中、下游产业客户。加强中药材营销服务,全方位宣传、推销我省中药材产业。打造龙江特色中药材品牌,提升龙江中药材品牌整体形象,推动国际国内市场对龙江中药材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总体思路好
集中建设一批种植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市场化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有信誉、有影响、有前景的中药材知名品牌,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持续增收新的经济增长,加快中药材大省、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
发展目标高
到年,全省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量36万吨,实现产值72亿元。到年,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建立,建设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叫响“龙九味”品牌,跻身全国中药材强省行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万亩,实现产值亿元。
政策力度大
为确保《黑龙江省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的如期实现,我省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设立了规模达5亿元的中药材发展资金。扶持全省中药材基地建设,将对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基地和高标准展示园区给予补贴,对中药材的晾晒、收储、冷藏、烘干等初加工设施、设备给予一定补贴。(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道地药材耀龙江绿色农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