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锦新样王振忠一张苦嘴,一把笔刀

北方乌发口服液能不能治脸部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101/4508356.html

编者按

自南宋以来,绍兴就是东南一带文风炽盛的地区之一。一般百姓都孜孜以诗书教子,行商坐贾、贩夫走卒也大都能看书识字。因此“绍兴出师爷”好像也有了一定的历史社会学道理。不过,什么样的人可堪造就为“绍兴师爷”、师爷对于刑名、钱谷、书记、挂号和征比如何习得,却不是人人能知的了。王振忠这篇旧文,在史地、社会和典籍中自由出入,风格雅洁明快,读来毫不枯燥。

一张苦嘴,一把笔刀

王振忠(原载《读书》年10期)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具有独特的神韵,常会引起文人们丰富的联想。有时,尽管是牵强附会,但形、义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绍兴的“绍”字,就是一例。不知是谁曾对该字的繁体“紹”作过这样的概括:“搞来搞去,终是小人;一张苦嘴,一把笔刀。”于是,一副活脱脱的绍兴师爷形象便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自南宋以来,绍兴就是东南一带文风炽盛的地区之一。一般百姓都孜孜以诗书教子,行商坐贾、贩夫走卒也大都能看书识字。及至明清两代,由于人口的增多,绍兴成了一个地狭人稠的地区,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准颇像太史公笔下的汉代江南社会,无千金之家,亦无冻饿之人。这种生活环境迫使大批的绍兴人不得不外出谋生,尤其是以砚田笔耕,游幕四方。

绍兴师爷章贻贤编纂的族谱——《章氏会谱德庆编》

绍兴府之所以有很多人选择“师爷”这一行当,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科举竞争相当激烈。孔乙己之类的读书人,虽然写得一笔好字,也知道“茴”字有“四样写法”,但终于没有“进学”,只好穿着长衫站在曲尺形的大柜台前借酒消愁,用“君子固穷”、“者乎”之类聊以自慰。即使是考中秀才,前景也并非一下子就能豁然开朗。一个绍兴人要考中进士甚至举人,比起其他文风不那么盛的地区来,付出的努力更为艰辛。在这种情况下,困于场屋的绍兴人为数至多。在古代,科举中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大多走上充当三家村学究的道路。但乡村私塾教师的待遇是很低的。例如,《醒世姻缘传》里教私塾的束修是每月一两;《儒林外史》第二回讲周进教馆,在乡下教“七长八短几个小孩”,每年的收入才十二两。如此微薄的收入,使他们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饱受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与此相比,充当官府幕宾的待遇则相对要优厚得多,他们的收入通常是前者的数倍至数十倍。(汪辉祖:《佐治药言·自处宜洁》)除了现实经济利益的诱惑外,充当游幕之士,还出于自我心理上的一种慰藉。著名的“绍兴师爷”、萧山人汪辉祖在回忆自己习幕的动机时这样说道:我们这些人因科举扬名不成,转而寻找职业谋生,只有习幕一途,与读书最为接近,所以从事的很多。(《佐治药言·勿轻令人习幕》)《佐治药言》,乾隆五十一年()刊印,是汪辉祖做州县幕友时期辅佐吏治的心得记录(来源:baike.baidu.   

门前一阵车马过,灰扬。那里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绵袄绵裙绵裤子,膀胀。那里有佳人夜试薄罗裳?生葱生蒜生韭菜,腌脏。那里有夜深私语口脂香?开口便唱冤家的,歪腔。那里有春风一曲杜韦娘?开筵空吃烧刀子,难当。那里有兰陵美酒郁金香?头上鬏髻高尺二,蛮娘。那里有高髻云鬟宫样妆?行云行雨在何方?土炕。那里有鸳鸯夜宿销金帐?五钱一两等头昂,便忘。那里有嫁得刘郎胜阮郎?

当然,这里强调南北风俗习惯的不同,并不否认大批移民的进入对于京师风俗的影响。事实上,纷至沓来的浙东一带的绍兴和宁波人,就给京师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南风”。道光时人梁章钜就曾指出,当时有“绍兴三通行”之说,即绍兴师爷、绍兴口音和绍兴酒。   在梁氏笔下,绍兴师爷虽然并不是个个都身怀绝技,但当时却横行各省,“恰似真有秘传”。(《浪迹续谈》第四卷)而绍兴口音实系南蛮鴃舌,居然远近通行,绍兴师爷都不肯改习官话,而以操土音为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这种情形与时下广东大款四出、粤语横行天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晚年著有《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等笔记(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其实,绍兴乡音的流行,可能自晚明就已经开始。万历时人沈德符曾指出,明代自宣德年间以后,严禁官妓,京中缙绅百无聊赖,于是小唱盛行。所谓“小唱”,是指在缙绅宴席上侑酒主觞的姣童。小唱有南、北之分,充当者北派有山东临清、河南开封、河北真定、保定各地的儿童,南派则主要是绍兴人和宁波人。在京师娱乐圈中,南派显然占了上风。因此,虽然是北派小唱,“必伪称浙人”。   除了浙东乡音的流行外,绍兴酒也风靡一时。山阴、会稽一带水质极好,最利于酿造佳酒,所以绍兴酒很早就见诸载籍,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中就有“山阴甜酒”的记载。及至晚明,随着绍兴人的大批外出,绍兴老酒也开始大量生产。但直到清初,中国酒坛上仍是苏州三白的天下。不过,由于此后绍兴师爷在各地衙门幕府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到康熙以后,绍兴酒开始大盛于世。著名诗人袁牧在《随园食单》里就指出:“今海内动行绍兴”。到了清朝嘉庆、道光之后,绍兴酒更是风行海内,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地的绍兴酒酿坊,曾达二千余家,年产达六万多吨。迄至今日,在江浙一带绍兴酒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鉴湖”“沈永和”“会稽山”“古越龙山”……,无不散发着诱人的香醇……   入夜,窗外雨声淅沥,枯坐灯下,一盅略带温意的花雕在握,信手翻阅案头泛黄的《入幕须知五种》。不知当年远离故土、寒夜孤灯下舞文弄墨的师爷们是否也有这份闲适?   一九九三年暮春于复旦园   (《入幕须知五种》,张廷骧编,光绪十八年浙江书局刻本;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者均由作者提供

C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相关精彩文章

刘叶秋:笔记小说的入门津梁陈平原:也与武侠小说结缘陈恒:城市研究的形成与构建李伯重: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朱靖江:旧日无常——方苏雅的晚清云南电影与市井生活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tz/7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