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连续接诊多例感冒患者自己“处方”治疗后,疗效不显,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来诊的患者,从中发现很多民众对感冒药物分不清类别,有意无意地滥用感冒药现象。
案例1一名50岁左右妇女,自己购买感冒灵颗粒、复方氨酚黄那敏颗粒、板蓝根颗粒、复方氨酚黄那敏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药品回去治疗感冒,将3种颗粒混合在一个容器内融化后,用融化的药水吞另外两种胶囊。连续服用两天后,患者出现汗出不止,轻微心烦,食纳不佳等,前来就诊。
案例2一名2岁早产儿夜间突然出现发热(38.3℃),咳嗽,母亲将消咳颗粒(半包)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1包)混在一个容器内融合后,跟患儿服用,服用后不到半小时,患者出现烦躁,随后频繁呕吐,医院急诊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患者主要是感冒了,出现的临床症状可能与服药有关。观察治疗2天后,痊愈出院。
笔者梳理发现,很多民众对药品上的几个子母没搞明白,常常误用。
H所有药品都能在外包装上找到这几个字,然后在后有一个英文子母,然后才是一连串阿拉伯数字。
其中,后第一个子母为H的表示该药品为化学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药”之一。
Z同理,后第一个子母为Z的表示该药品为中药类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成药”。
B同理,后第一个子母为B的表示该产品为保健品,它不是药品,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治疗作用,仅有保健功效。
S同理,后第一个子母为S的表示该药品为生物制品,比如狂犬疫苗等。
OTC药品外包装上若有标识,表示该药品为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包括两种,一种是甲类非处方药,药品外包装上的标识为红色,该类药品必须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另一种是乙类非处方药,药品外包装上的标识为绿色,该类药品较为安全,患者可自行购买按照说明书使用。
民众常见用药误区1.将后面为H的药品和Z的药品混合同时使用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将化学药与中成药混合使用,存在很多不安全风险。其中,中成药分为复方制剂和单方制剂,复方制剂中,有的产品含有多种甚至数十种药物成分,谁都不知道这些成分到底与某种化学药相混合使用,会不会发生不良反应。最好是办法是,两种药品至少要分开半小时以上,最好一小时后使用。
2.将多种同类药物混合使用
比如,将复方氨酚黄那敏颗粒与复方氨酚黄那敏胶囊同时使用,这是重复用药。
或者,将多种后为Z的药品混合使用,这是非常不好的。多种中成药同时服用,很容易导致“十八反”“十九畏”等中药相互作用,容易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3.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混合使用
药品外包装上没有OTC标识的药品,多为处方药。处方药虽然疗效确切,但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高。有的民众擅自购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混合使用,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害生命健康。
安全用药攻略普通民众用药前,一定要看清楚药品属于哪种类型。最起码要分清楚药品和保健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化学药和中成药。
凡是需要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一定要先咨询医师或药师。特别是儿童患者、孕妇、心脏病、高血压等特殊患者,切记盲目用药。
总而言之,别认为感冒是小病,对用药安全掉以轻心,稍不慎造成严重后果,悔恨莫及。
作者:梅松政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我们吃的草莓,其实不是果实,而是花托。草莓表面上像芝麻粒一样的才是它的果实!植物学上称为假果。
药学知识讲解、最新时政剖析
尽在合理用药百科
如果你喜欢本文就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吧!
-END-
??版权声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