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张翔十代人的

十月,扎染制作里打蓝的季节到了。

张翔和家人收割种植在苍山脚下的板蓝根,浸泡在冷水里。半个月后,捞出渣滓,放进石灰,用工具不断敲打,凭借老练的经验,根据冒出的泡沫和滋滋的声音决定力度和时间。待其沉淀,发酵半年,扎染的染料蓝靛泥才算制作完成。蓝靛泥每染一次颜色都会变化,十分考验染色人对布着色力的判断,根据颜色的要求,有时候要染到二十次,而且只能晾干。相对于工业染色,板蓝根植物染色需要时间的积淀。

张翔,土生土长的周城村白族人,爷爷张仕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父亲张人彪亦是白族扎染技艺的市级传承人,村里做扎染的人家达20多户,自己的奶奶和妈妈也是村里制作扎染的好手。“爷爷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板蓝根染色丢掉,直到现在我们也还在坚守”。用板蓝根植物染色制作扎染的慢节奏,张翔和她的家庭坚持了十代人。

记忆里,十来岁的张翔经常看着奶奶、妈妈和村里的妇女扎花,也经常和爷爷到周城民族扎染厂去,看着看着,简单的扎花图案都学会了。十九岁,高中毕业的张翔正式跟着爷爷和爸爸一起做扎染,年轻的她有几分小姑娘的心性,“用板蓝根染色,手上、脸上都很脏,好看的衣服也不能穿。看着周围的小姑娘漂漂亮亮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学了两年以后就放弃了,只断断续续的做”。“又苦又累又脏”是她初做扎染的印象。

年,张翔已经结婚生子,完成了人生里一部分的重要选择。也是在这一年,她走在大理古城,走在周城,深深感受到市场上售卖的扎染为了减少成本、加速销售,多数使用工业染色制作,板蓝根植物染色的扎染在市面上寥寥无几;花样也失去了以前的漂亮和繁琐,取而代之的是简化的单调图案;不仅如此,村里的扎花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上,整个村只有十来个年轻扎花人,少之又少。再过几年,老人做不动了,一些针法可能面临永远失传。她又做出了人生中另外一个重要选择——重新拾起扎染。“不能让板蓝根植物染色失传,不能让扎染精妙的图案和复杂的针法失传”。

爷爷张仕绅从事白族扎染制作近五十年,是大理地区扎染技艺民间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图样丰富,有神话传说、民族风情、山川风物、花鸟鱼虫,绚丽多姿。张翔拿出好几本厚厚的布制图书,上面贴满了爷爷的扎染图案,她说,“爷爷的设计有一万多个图案,目前我们整理出来两千多个,村里扎花人能扎出来的有一千七百多种,还有剩下的九千多种都是很繁琐的。现在每星期里有两天也会把村里的扎花人约过来反复研究,想多绣些图案出来”。

张翔家的白族小院也是爷爷张仕绅的故居,绿油油的板蓝根长得茁壮,敲打板蓝根的清脆响声和漂洗扎染的潺潺水声整日不断。在繁杂的蓝靛泥制作工序后,把扎染图案设计在塑料布上,绘图,刻板,再将颜料渗透到布上,发给村里的人去扎花,收回来浸泡,脱浆,染色,再经过漂洗和晾晒,精致的板蓝根植物染色的扎染跃然眼前。扎染被制成门帘、小方巾远销日本韩国,还创新出扎染T恤、包包、围巾。

现在,小院开设以教学为主的体验馆,许多大学生和扎染文化爱好者慕名前来体验手艺,“面对市场的变化,面对工业的发展,要坚持植物染色很难,但我们仍会继续坚守下去。爷爷去世之前说,丢了板蓝根染色,就谈不上非遗传承。下一步要继续研究爷爷留下的图案,在保留板蓝根染色的基础上,培训18-35岁的年轻人扎花,传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扎染文化”。张翔说,除了板蓝根染色,爸爸和她还创新出咖啡色的核桃皮植物染色,绿色的野生的解放草染色,已经可以批量生产。

张翔的女儿今年五岁半,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在小院里,外公开玩笑问她“长大了想做什么”?她说:“想像妈妈一样学染布”!

转自:春城晚报春晚新闻

记者:秦蒙琳实习生朱婉琪摄影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sz/5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