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可道第五节课,原始人用什么工具种稻

昨天是稻可道课程的第五节课,我们来到大理州博物馆,来这里寻找原始人种稻的工具以及种稻工具的演化过程。

两万年前的原始人也种稻?

当然了,小同学们还发现了一件非常特别的展品呢!

大理州博物馆

▲上课啦!原始人吃不吃大米?(摄影/予之)

现在田地里看到的稻谷是由人类驯化而来,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原始人当时使用的工具里有耙子吗?有铁锨吗?

贝贝老师发布任务,小同学们要找到工具,可是原始人的工具都长成什么样子呢?

发布任务啦!

▲原始人的穿着还挺凉快(摄影/予之)

砍砸器

石斧

石片和石核

石斧

▲这些看上去像是捕猎用的工具,也能用来种稻吗?(摄影/予之)

快来看我发现了什么?!

炭化谷物?还是新石器时代的?

对呀!这就是原始人种稻的证据!

(摄影/予之)

▲把原始人用到的工具都记录下来(摄影/予之)

进入农业革命以后,农民们在种稻工具上的改良速度越来越快,陆续使用畜力进行耕地以后也不断发明出犁、轭等工具,而且在陈列柜里还发现了“粮单”。

农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篇章。而小同学们也从原始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在大理的水田里栽下新的秧苗。

农业文明演化史

(摄影/予之)

▲不仅发现了不少农具,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用陶制成的陶水田模型,是陪葬品吗?(摄影/予之)

▲自然观察导师老田也把农具记录下来,猜猜哪一幅是老田老师画的?(摄影/予之)

在大理州博物馆里游走,有一种穿梭在时空隧道里的感觉,这一趟走下来相当于经过了一万多年的历史,小同学们,你们现在可是活了一万多岁的“老人”啦!

我知道原始人用什么工具种稻了!

(摄影/予之)

一万年的时间可不短啊,现在小同学们应该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了,有没有可能把你所“经历”过的年代使用的农具都画出来呢?

厉害的同学们,不仅画了1万年之间的工具,还设计出未来文明的工具,看上去确实很高科技,希望有一天真的能见到。

(摄影/予之)

从原始人的世界中回到现实中来,1周过去,上周末大家栽下去的秧苗长得怎么样了?是不是需要施肥呢?

▲远远望去苍山脚下的秧苗们长势喜人(摄影/予之)

▲这是我们亲手栽下去的秧苗!(摄影/予之)

丁老师手中拿的是水稻田中常用的除草剂,现在需要小同学们集体做一个决定。除草剂使用起来方便且除草效果很好,但弊端是会影响水源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用还是不用?

不用!

种粮食哪有吃米饭一样简单,农民享受丰收喜悦的背后是辛勤的耕耘,除草、施肥、除虫……接下来的种稻过程也许会很辛苦,希望大家好好照顾秧苗。

(摄影/予之)

还记得那节关于粑粑的课吗?这节课大家终于用上了参观工厂时闻到的臭臭的有机肥料,虽然闻起来臭,但是秧苗很喜欢它。

选择有机肥料放弃传统化肥也是大家一致的决定,那么大家就亲手给秧苗施肥吧~

(摄影/予之)

秧苗已经在水田里扎下根,人就不能再下到田地里了,稍微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踩到秧苗的根系。

施肥也只能在田边用手抓起一把肥抛向空中,不能只往一个方向撒,要均匀,还要照顾到稍远位置的地方。

没想到施肥还有那么多技巧?

当然了,这些都是靠着前人的经验一点一点总结出来的。

▲秧苗们多吃一点肥,希望下节课你们又能长大一点(摄影/予之)

大理传统手工艺扎染中,有没有“稻”的元素呢?小同学们参观璞真扎染博物馆还采访了有丰富扎染经验的张老师。

▲板蓝根是常见的植物,它也是染色的原料(摄影/予之)

▲在用来染色的木桶上还发现了甲马纸(摄影/予之)

▲已经扎好图案等待染色的布(摄影/予之)

▲张老师从扎染的历史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农耕文化和扎染的关系(摄影/予之)

水稻仅仅是指种稻吗?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各处都能找到水稻的身影,比如扎染中的图案,甲马纸中的神,大米制成的饵块、饵丝,由农事活动逐渐延伸而来的栽秧会和火把节……

它贯穿着生活中的每一处,就像一条绳索把历史、文化、饮食等等逐一串联起来,形成了大理白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所以小同学们认识水稻,也不仅仅是学会如何种稻,由稻生发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一起探寻。

现在大理稻可道课程为满足更多家庭参与的愿望,已经开设单节课报名通道。希望与我们一起守护稻子成长的大小同学,请加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sz/2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