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感觉身体被掏空,是不是你真的不行了

一提到这个话题,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为什么“身体被掏空”会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普遍感受?

其实“身体被掏空”是形容一个人很疲惫的状态,当然不限于为爱鼓掌,还有运动、旅游、工作、学习等等。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对此产生巨大的共鸣。这可能是那时的“葛优躺”为什么会风靡网络的原因吧。

“被掏空”是属于80后、90后独有的时代病吗?

接下来你将看到:

●“被掏空”这个词,有点污啊

●我们的工作时间真的比以前更长了吗

●为什么手机会让你的压力更大

●手机工作还会让你变成一个脑残

●你离被掏空还有多远

已被反复掏空的值班编辑/宅殆

“被掏空”这个词,有点污啊

作为一个严肃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语文课。

“身体被掏空”,追根溯源,应该是“被淘空”。

众所周知,“被掏空”这个流行词,来自一则补肾保健品的广告:“腰腿酸痛、精神不振,好像身体被掏空,是不是肾透支了?”

在中国传统养生的理念中,男性过度饮酒或XXOO,会导致精血耗费过多、身体衰竭,谓之“淘空”。

北京烤鸭进炉子之前要从屁股把内脏掏掉,那才叫“被掏空”。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我们经常看到男性被“淘空”这样的说法

然而以讹传讹的“被掏空”,反而更能准确概括“葛优躺”们的感受:他们的疲惫不是来自纵欲,而是一股不可抗拒、强行入侵的外在力量,把自己的精力掏走了。

这种本来略污的感受,为什么会在年轻一代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要么我们相信这一代人普遍得了懒癌,要么就一定有一种解释:

世界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工作时间真的比以前更长了吗?

现代年轻人的工作时间比父母一辈更长吗?

对中国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

出生于年代之后的城市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时间确实超过了他们计划经济时代朝九晚五的父母。但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延长。

我们找到了一份年到年的中国人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的调查表

↓↓↓

可以看到,从年到年,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变化都不算大。

而年世界经合组织公布的调查中,中国人的平均年劳动时间是-小时。我们按小时算,也就是每周42小时左右。

这个工作强度虽然远超那些遍地懒鬼的发达国家,比如人平均每周只工作33小时的美国,人均每周只工作26小时的德国,但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平均劳动时间相比十多年前并没有大幅增加。

当然,考虑到不同统计方法的偏差,说有明显减少有可能会被围观群众扔鸡蛋。

好了,既然这样,长辈们就可以理直气壮骂这一代年轻人不行,让他们复习“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了?

显然并非如此。

为什么手机会让你的压力更大?

这一代人更容易感觉“被掏空”,是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

现代年轻人更容易感觉“身体被掏空”,首先可能要归罪于你的手机、电脑和该死的WI-FI。

它们前所未有地改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也让工作对你的控制变本加厉。

信息时代彻底打破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隔离墙。

虽然在工业社会,人类已经把时间精确到小时、分钟和秒,以便每个工人都成为精确的机械运转的一环。

不过,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也因此截然区分开来。

想想你的父母那一代,他们下班之后,几乎可以完全脱离自己的工作角色,投入鸡毛蒜皮油盐酱醋的生活中去。

●自从有了手机和互联网,这种说下班就下班的好日子结束了

然后70、80和90后一代人,

迎来了移动互联网。

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被随时可以工作的“便利”彻底摧毁了。

既然技术的进步,让你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修改PPT、打开电脑参加策划会或改bug,那么无论是你的老板,还是你的甲方,都没有任何理由不这么做。

所以,虽然你的正式工作时间并没有延长,

但工作对你的控制却大大加深了。

想一想,你上一次安心关掉手机睡觉是什么时候?

手机工作还会让你变成一个脑残

但是你的老板和甲方,并不满足于仅仅侵占你去看夕阳、喝茶、逛街、和性伴侣或右手亲密接触的时间,他们还在通过手机把你变成一个脑残。

手机和互联网对你的压榨,不仅仅是侵占时间,而且是把你的大部分工作状态,变成频繁切换任务和多任务处理。

当你准备集中精力处理完一件事的时候,你会不断被手机中收到的新的指令、询问,乃至工作群里和你并非密切相关的讨论所干扰,被迫不断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应付这些任务碎片,以致疲惫不堪。

看起来只是一条搬砖狗的日常?

如果你因此向领导抱怨,那么你的领导可能会想起旧日本海军打新兵屁股的棍子,官方名称是“精神注入棒”。

但是科学就是科学。当年旧日本海军不信,认为靠精神注入可以战胜客观规律,结果被美国人打得死到不能再死。

这里的客观规律在于:在科技发展到能给大脑加内存条之前,人的大脑天生并不擅长处理多任务。当你不断在碎片任务中切换时,每一次切换,都会让你大脑中应激激素皮质醇等分泌量增加,致使大脑过度受到刺激,飞快消耗掉维持大脑正常运转的燃料。

相信你会对这种体验非常熟悉:当你回复完一条领导指令,回到刚刚的工作中时,你的脑海里还会不自觉地想着领导刚刚说的话,以及自己的回复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这个时候如果手机再响一下,你可能会瞬间抓狂想掀桌。

是的,这就是在任务切换时,大脑被迫将两个任务压迫在有限的时间和通道中,你的效率和认知能力都因此降低了。

再加上你可能还会时不时刷一下朋友圈和微博,你疲劳的速度和程度,都超过了你只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

同样的工作时间,你的大脑受到的摧残,远远超过了你的父母一代。

长此以往,思维错乱指日可待,

一颗脑残界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这也是这一代年轻人更容易感觉“身体被掏空”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大脑在工作中受到的刺激已经完全不同了,并不是我们更懒更娇气更喜欢吐槽。

好吧,更喜欢吐槽是没错。

你离被掏空还有多远?

说了半天“被掏空”,它到底有没有一个高大上的、学术范儿的名字?

我们总不能让每个年轻而疲惫的搬砖狗,再降格成北京烤鸭半成品。

有。

科学家们把这种工作中越积越多的“被掏空”感,称之为工作倦怠或职业倦怠。

顾名思义,就是说某些人的“葛优瘫”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因而获得国家职业认证——当然这句是瞎扯。

一个在学术界最广为引用的定义是这样的:

“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MaslachJackson)

看不明白没关系。

如果你一上班就感觉累、跟工作伙伴冷漠疏远、并且经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一坨shit……

那你就差不多就可以确诊了。

它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

“工作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某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并且不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Etzion)

就是说,在你的工作、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对你的身心造成刺激,被称之为“应激源”。

显然,前面我们所说的手机带来的变化,会让这些应激源更加密集。

这些应激源可以是非常微小的事情,被称为“应激细砾”。

虽然单个砂砾本身非常渺小,但是日积月累、前赴后继、无穷无尽,直到你被压垮,你还无法把自己的痛苦具体归罪为某件事。

于是你会特别想逃离工作,逃离北上广。

一到长假,就像脱缰的野狗一样,一路奔向人烟稀少的云南、拉萨、尼泊尔,洗涤灵魂。

效果怎么样?

好消息是,年代的美国科学家就做过相关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职业倦怠确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坏消息是,疗效并不持久。

一般回归工作三个星期,就继续被掏空了,而且你还变得很穷,得很穷,很穷,穷……

毕竟,只有少数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而大部分丑小鸭难免走向全聚德。

如果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请千万记得

你的领导。

参考资料:

1.《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李永鑫,博士学位论文,年

2.《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李永鑫、李艺敏,《心理科学》,,29(1):-

3.《中日“过劳”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杨河清、王欣,《人口与经济》年第2期

4.《我国过劳问题严重,亟需加强研究》杨河清,《人口与经济》年第3期

5.《工作倦怠的因素分析与研究发展述评》裴利芳、王燕妮,《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9月第24卷第3期

6.《24/7》,[美]乔纳森·克拉里,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9

●颁奖●

本周的有奖互动话题:“3个月不啪啪啪和3个月不买买买,你会选哪个?为什么?”获奖的朋友依次是:

掌上大学岳磊、A_少帅、??、一昼夜._、Lee

恭喜以上5位,每人获得XX品牌避孕套1盒,请获奖的读者文末留言回复“鼓掌+姓名+手机号+地址”,领奖截止时间是本周日(2月4日),过时不候哦~

视知TV有小程序啦

↓↓↓

你可能还想看

(点击图片查看最新热文)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长沙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sz/1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