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如画卷般的非遗古色艺术国家工艺美

曲曲弯弯地排列

一步一抹款款而来

白族扎染艺术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大理遇上周城

当白族文化遇上扎染布

当你遇上扎染

扎染工艺在大理地区被人们熟知

在大理,随处可见它的踪影

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

大理苍山沧浪峰下

美丽的白族村庄

灵秀与智巧交织的动感

牵动人心的质朴和厚朴

蓝白相间的扎染

温柔而动人的质朴

白族人一生离不开扎染,扎染的蓝与白,透过千年时光,早已浸润成白族人生活的底色。

初降人世的孩子需用染有八卦图案的布包裹。

老人的寿衣,要用反复浸染七八次,颜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制。

女子出嫁,嫁妆里必带扎染布做的衣服、头饰、床上用品……

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州,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已做帝王贡品之用。染布技艺密不外传,除了喜洲镇及巍山邻近之地外,均不产扎染,而相较于周边坝子,坐落于洱海之畔的周城村,因其扎染技艺和规模最为闻名,鼎盛时期,村里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扎(zā)染古称扎缬(xié)、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扎染亦称草木染,染料为植物染料,常见的有红花,紫草,蓝靛,板蓝根等。染出来的颜色以红,紫,蓝为主,深浅相叠,变化万千。与现在的化学染料相比,色泽自然,舒适耐用,譬如板蓝根此类可作药用的植物更有消炎清凉的保健功能。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

先由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由妇女将布领去,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再送到扎染厂或各家染坊。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

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

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

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

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像是一种笔墨的触感,颜色由深至浅逐渐蔓延,待布料最后褪去”束缚“,呈现的便是如画卷般的古色艺术。

扎染被大自然赋予了生命,同样的图案在不同时间。手艺人不同情绪与状态下,呈现出的样子便截然不同。每一个图案的背后,投入了手艺人情感,可能这是扎染让人着迷的原因吧。

扎染的魅力就在于不拘一格。

在你打开之前,就像拆开惊喜礼盒一样,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扎染神奇的地方在于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亲手染制的作品会以怎样独特的形态呈现在你面前。

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扎结的每种花,成千上万朵,染出后不同呈现效果。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sz/12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