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经验IPO中一股独大参考实务

“一股独大”是指公司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贯穿始终的控制人,这个控制人,可以控制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决策。具体表现方式如下:

1、最容易理解的、也是最常见的,控制人直接持股不低于51%;

2、控制人通过一致行动,实际控制过半投票权,比如,其他股东白纸黑字写下字据,投票时都听控制人的;

3、控制人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机制,实际影响、控制过半投票权,比如,小马哥实际控制腾讯;

4、控制人通过非常规的机制,实际影响、控制过半投票权,比如,马云大神在阿里搞的合伙人制度,强东在京东搞的分类股份制度。

没有一股独大,就别想上市了?

1、上市规则的核心要求(没有之一,也不区分境内境外哪个板),公司在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一个时间周期内(三到六年不等),控制人是不允许变更的,如果有变更,对不起,从变更时重新算日子!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投资就是投人嘛,马云管BABA很OK,换成牛云就不一定行。

2、投资者(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最忌讳什么?考虑买你股票时,控制人是张三,觉得张三靠谱,遂决定买;刚买完股票,尼玛,控制人变李四了!赶紧人肉李四,发现比张三还猛,遂更加看好,决定猛加仓;刚加完仓,晕,控制人变王五了!人肉半天,发现王五籍籍无名,遂决定跑路,结果人人都跑,争相践踏,跌停价就跑不了!……(去年股灾的剧情大家自行脑补吧)所以,控制人的稳定,就是买不买你的股票的第一个判断标准!

想要做到一股独大,非常困难

法律小巴发现,许多创业的朋友,要想做到一股独大,是非常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三:

1、合伙创业之初,不在意创始人之间的股权结构,股权分配太随意,恨不得有几人就几人均分!

2、搞员工期权,通常处于项目早期,不把期权当成太值钱的东东,动不动就30%+的期权池,而且通常一两轮期权过后就放完!

3、连续融资,只要能融到钱,股权稀释多少都无所谓,两三轮下来,大股东已经变成了投资机构!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请谨记以下几点原则:

1、创始人合伙人之间,坚持“分利不分权”原则,让联合创始人的表决权都集中到主创始人手里,这样,即便大家股权平分,也无所谓了;

2、员工期权,坚持“放利不放权”原则,股权对应的经济利益,尽可拿来激励员工,但其对应的投票权,一票也不能放;

3、融资稀释股权,坚持“主权问题寸土必争”原则,想想阿里、京东怎么过来的,经济利益上可以多向投资人倾斜,但经营控制权必须寸土必争。

一股独大,抛开上市的画饼不说,即便是从项目的顺利成长来讲,也是首要问题。一个创业项目,群龙无首,山中无大王,想想都知道会是什么结局。这个梗,是最大的一个梗!记住,防患于未然,永远是第一选择,也是成本最低的应对措施!

实质上是“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在表现形式上就是一个内部代理人越位的情形。这种情况很大情况下会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失效,也就是可能在形式上已经具备了,但实质上达不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作用,所以导致发出去的财务信息可能有一些重大的错报或者是有意的舞弊。

一、“一股独大”贻害无穷,重启IPO必须废止!

所谓“一股独大”就是在某只股票的股本结构中,大股东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即51%以上,甚至达70%、80%上下。

盘根错节的“新股利益链”

这样大股东在解禁期结束后,便可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或大宗交易平台减持51%以上的那部分股份,轻而易举地获得几亿、几十亿,甚至百亿巨资,很多家族企业正是靠上市成为富豪家族,几辈子都能享尽荣华富贵!这也是盘根错节的“新股利益链”上爬满利益集团血吸虫的根源!

眼下“大小非减持”就是“熊掌”之一

此外,当大股东减持到接近51%、若再减持将会影响到控股地位时,大股东又会利用“非公开增发”来圈钱,而圈来的资金作何用途、如何开支?只有天知道!

进入年中国股市的暴跌与长期以来新股发行所不断造成的“一股独大”有很大关系,眼下“大小非减持”就是“熊掌”之一!

往后如将大股东(有的需包括二股东、三股东)所占股份控制在他们一旦减持就很可能失去控股地位的比例,这样他们连搞“非公开增发”都得考虑考虑了,因为自己不掏钱参与增发将会稀释自己的控股比例!

让“一股独大”成为“老鼠过街”非常必要

长期以来“一股独大士、有识之士所诟病,但其之弊端还尚未被广大大中小投资者所了解、识破!眼下,在证监会重申将不中断IPO的背景下,让“一股独大”成为“老鼠过街”非常必要!只有普及了“一股独大”的弊端,才会“人人喊打”,才会让“一股独大”这一“鼠疫”永远消亡!这样,我们的股票二级市场才不会遭到没完没了的抛盘!

二、葵花药业“一股独大”主打产品负面问题屡屡曝光

葵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葵花药业)是以生产各类中成药为主,生物制药和化学药为辅,集生产、销售和研发于一体的医药集团公司。公司拟登陆深交所,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将公开发行不超过万股,公司股东拟公开发售股份数量不超过万股。

  在翻看葵花药业招股书时,红周刊记者发现葵花药业存在一些亟待说明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实际控制人及其家族“一股独大”、公司资金运用存疑、产品各种质量问题被屡屡曝光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妥善处理,则葵花药业上市之路恐崎岖难行。

  关氏家族一股独大

  葵花药业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一股独大”型家族式企业。公司招股书显示,其实际控制人关彦斌持股占总股本19.94%,是葵花药业的第二大股东,妻子张晓兰和弟弟关彦明持股0.3%和1.63%,三人合计持股占总股本的21.87%,不过如结合第一大股东葵花集团持股和第三大股东金葵投资的持股,则关氏家族对葵花药业的实际控股比例将高达82.84%。

资料显示,关氏家族通过葵花集团和金葵投资间接控制了葵花药业的股权比例高达60.97%。在持股占公司总股本55.49%的第一大股东葵花集团股权结构中,关彦斌直接持有葵花集团万元股权,占葵花集团注册资本比例为51.09%,任葵花集团董事长。而在持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5.48%的第三大股东金葵投资,董事长为关彦斌的妻子张晓兰,关彦斌则是金葵投资的第一大股东,包括关彦斌的父亲关金凯,弟弟关彦明,两个女儿关一和关玉秀,以及张晓兰的儿子宋萌萌等人在内,都在金葵投资中持有不同比例的股权,金葵投资完全在关氏家族控制之下。

在A股历史上或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通过行使表决权及管理权等控制公司生产经营和重大决策,利用关联交易,拖欠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典型代表公司如猴王A,由于大股东最终无法偿还对上市公司的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巨额亏损并退市。正因如此,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已成为投资者   原材料消耗存疑

  葵花药业招股书分析公司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成本的构成情况时指出,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的直接材料主要包括柴胡、五味子、白芨等中药材和乙酰氨基酚、蔗糖及包装材料等。而其直接材料项下仅有原材料和包装物两个子项,由此可知,其原材料是指中药材、乙酰氨基酚和蔗糖。而乙酰氨基酚本身是一种镇痛作用的原料药,需求量有限,蔗糖在药剂中作矫味剂或赋形剂、黏合剂等用,需求量也很有限,另外葵花药业的招股书对此两项也很少提及,可见其原材料主要还是中药材。

  招股书显示,公司产品所需要的主要中药材包括金银花、白芨、茵陈、柴胡、五味子、板蓝根、甘草等。报告期内中药材采购情况分别为1.70亿元、2.45亿元、3.26亿元和1.37亿元,而在其主营业务成本构成表中,原材料成本一项在报告期分别高达3.15亿元、3.73亿元、4.51亿元和2.75亿元。由于主营业务成本构成中的原材料成本主要是指原材料的消耗,也即主要为中药材的消耗,但从上述两组数据来看,其原材料消耗额超过中药材的采购额分别高达1.45亿元、1.28亿元、1.25亿元、1.38亿元,这就很令人费解了,这些超额消耗的原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从招股书来看,葵花药业主要产品报告期内产销率都非常高,其主要产品销售量基本达到了产量的九成,其中护肝片的销售量在年和年不仅都达到了产量的九成多,且在年和今年上半年销售量更是超过了产量,这说明报告期内该产品库存应该已经基本告罄,否则无法解释超额销量何来?同样,其它几个产品也是如此,如胃康灵胶囊报告期内销售量除了年为九成多外,其它时间都是销售量超过产量;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报告期内的销售量除了年为九成多,其它时间也都超产量销售;康妇消炎栓相比前几种产品产销率略低,但除了年销量达到八成多以外,年和年销量也都都超过了九成,今年上半年销售量更是超过了上半年生产总量,产销率高达到了.25%,其库存也应该是所剩无几。由此看来,公司主要产品非常畅销,产品应该大部分销售殆尽,毕竟药品都有一定保质期的。

  结合上文分析,原材料应该所剩无几,然而在其财务报表存货一项中,库存商品竟分别达到了0.97亿元、1.21亿元、0.92亿元、0.87亿元,库存原材料一项更是分别高达到了1.11亿元、1.32亿元、1.79亿元和1.78亿元。这就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产品如此走俏,产销率如此之高,为何库存商品还有如此之多?原材料的消耗量远超主要原材料——中药材的采购量本身就已经令人费解了,何以在产品热销下还会有如此大量的原材料存在于库存中?

  资金运用存疑

  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葵花药业货币资金金额分别为3.4亿元、4.92亿元、4.39亿元、5.05亿元。报告期内的净利润分别为1.99亿元、2.48亿元、2.83亿元、1.86亿元,看上去葵花药业资金量似乎很充足,并不缺钱。而与此同时,其报告期内每年高额的分红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报告期内葵花药业各家分公司的分红总金额分别高达1.67亿元、1.49亿元、1.66亿元、1.96亿元。不过,记者发现在公司每年高分红的同时却是持续保持着高负债。各报告期末,公司银行借款的金额分别高达7.13亿元、7.15亿元、6.82亿元、6.99亿元,仅报告期内的利息支出就分别高达.35万元、.38万元、.98万元、.99万元,占净利润的比率分别高达21.26%、16.78%、13.73%、9.11%。

  如果公司资产负债率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又比较高的话,资金运转快,或许能运用资金高速流动带来高的收益,然而葵花药业的资产负债率并不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并不比同行业高。数据显示,在报告期内,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5.10%、59.97%、58.59%、59.96%。而招股书所取的行业样本均值分别为41.14%、36.55%、41.64%、41.98%,葵花药业的资产负债率远远高于行业样本均值。流动比率方面,葵花药业的流动比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0.97、1.07、1.12、1.17,而行业样本均值则分别为1.58、1.63、1.44、1.51,葵花药业的流动比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速动比率方面,报告期内葵花药业分别为0.63、0.72、0.75、0.81,而行业平均值则分别为1.17、1.20、1.01、0.95,葵花药业速动比例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

  如此一来,葵花药业的行为就令人十分不解了,一边是公司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在手,而另一边则是公司背负着大量的银行借款,仅仅每年利息就高达几千万元,在同行业公司对比中负债率又明显偏高,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明显偏低的情况下,葵花药业为何愿意拿出大量利润去分红呢?这或与关氏家族在葵花药业中一股独大存在着一定关联性。

  主打产品负面问题屡屡曝光

  在葵花药业招股书中,各报告期内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用分别为2.28亿元、2.2亿元、2.48亿元、1.17亿元,占当期销售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0.61%、36.73%、30.45%、27.08%,成为其销售费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而言,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分别仅有1.99亿元、2.48亿元、2.83亿元、1.86亿元。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的投入接近甚至都超过了其净利润,可谓为宣传而不惜血本。据其招股书介绍,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投入媒体广告宣传费用超过13亿元,累计投入终端POP类宣传,费用超过1亿元,累计投入各类宣传及促销活动超过2亿元。巨额的广告投入或许能为公司带来不小的收益,然而如果精力集中于此而忽略了产品本身质量与安全性,那就本末倒置了。

  近年来,各种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而葵花药业是被屡屡爆出药品存在各种问题:年2月5日的消息显示,葵花药业葵花康宝旗下药品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因被国家禁止1岁以下的婴儿服用,5岁以下的儿童也不推荐使用而修改了其说明书。此前,葵花康宝小儿氨酚烷胺颗粒说明书注意事项中称,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未对该年龄段儿童用药加以明言禁止。而在此之前,湖北省食药监局发布的年第1期湖北省药品质量公告显示,由葵花药业生产的一批牛黄解毒片不合格;年10月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14个批次的不合格药品。不合格药品中包括了葵花药业的3个批次产品,涉及的产品为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生素D2丸;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年发布的第2期山东省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中,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愈风丹”虚假宣传上榜!上榜理由为表示功效的断言、保证处方药;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年第二季度药品质量公告不合格名单中,葵花药业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赫然在列。

在葵花药业的发展理念中,长期以来一直有“销售是龙头”的口号,将产品销售放在龙头的位置,为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或许这也是公司不惜血本,投入巨资用做广告宣传的原因所在。企业追求利润没有错,但利润不应该成为企业的第一目标,产品质量才是根本,尤其是关系到民众生死大事的药品生产企业,如果忽视了药品质量,一味追求利益,而产品却又屡屡曝出问题,那将是老百姓的大不幸了。

三、“一股独大”成公司治理死穴

从酒鬼酒、北大荒到东北高速,A股上市公司资金离奇消失事件时有发生,违规拆借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症结何在?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上述违规现象屡屡发生,根源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其中家族企业“一股独大”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核心原因。他建议,必须改变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现状,采取大股东股份减持比例和减持价格挂钩的方式,尽量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到30%以下,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产生机制和薪酬制度,破解独董的“花瓶”瓶颈,构筑董事会权力平衡制约机制。 

刘纪鹏认为,中国资本市场连年发生资金失踪、违规拆借事件,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盈利艰难,而金融领域存在着暴利。在巨大的分红压力下,上市公司经不住诱惑,拿超募资金去做理财,做违规拆借,套取金融利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这种套取行为需要履行复杂的程序和手续,并且存在不被批准的可能。因此,一些高管抱着侥幸心理悄悄腾挪资金,以各种名目规避公司章程或者行业监管。

在刘纪鹏看来,更核心的原因在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缺陷。“为什么这些违规现象会发生?归根到底是组织架构存在硬伤,这个硬伤就是股权结构上‘一股独大’。”刘纪鹏指出,中国的上市公司中,许多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完全可以控制董事会,导致他们的任何决议都能获得通过。而在这个过程中,明明应该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又起不到制约大股东的作用,原因在于中国独立董事是董事会任命的,董事会的董事是由股东按持股占比多少选举出来的。

家族企业‘一股独大’是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本质原因,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刘纪鹏说。在被问及如何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缺陷问题时,刘纪鹏提出,今后监管部门要本着市场起决定作用原则,尽量由上市公司通过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来解决,弱化事前监管。

“在西方国家,没有让交易所去管上市公司资金的,又不能帮人家去承担风险,这种行政监管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刘纪鹏说,“比如说,要管住上市公司的钱,难道让资金闲置就是合理的吗?这样的现象,就不应该由行政手段管,而应该由市场化的企业自身来管,最终通过他们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把大量的微观事务管理完善起来。”

刘纪鹏补充说,由于现在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有大量中小股东的利益需要保护,监管部门在弱化事前监管的前提下,要加大事后监管和对股东利益侵害事件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生资金挪用等不规范行为或者给股东造成损失的行为,除了要采取行政措施,还要使用法律、经济、刑事等多种手段,严厉惩罚。

在刘纪鹏看来,实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化,首要的是改变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现状。他指出,应尽量把“一股独大”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到30%以下,构筑董事会权力平衡制约机制。他建议,采取大股东股份减持比例和减持价格挂钩的方式,如果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那么除了减持时间需事先披露外,每一笔减持的价格都应该预设可流通底价。减持价格须经股东会通过,定位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让大家都解套,大股东才能卖出,解放别人才能解放自己”。

除此之外,破解中国独立董事的“花瓶”瓶颈,被刘纪鹏视为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立竿见影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刘纪鹏认为,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一方面要完善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独立董事再也不能由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来聘请。”他说,应该尽快成立具有行会性质的中国独立董事公会。任何一个独立董事的产生,都应该由独董公会按照程序在其人才库里挑选若干位候选人,向上市公司董事会进行差额推荐,或者由上市公司董事会在独董公会的人才库里自行选择适合公司的独董。在这一产生机制作用下,虽然独立董事的薪酬支付方是上市公司,但是其任免决定权属于独董公会,决定独董命运的将不再是大股东而是股东会。如此,独立董事就能够代表中小股东,具备与大股东抗衡的力量。

另一方面,需规范独立董事薪酬制度。刘纪鹏认为,独立董事的薪酬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薪酬,一是激励薪酬。他进一步解释道:“独立董事薪酬的支付应该有行业规定,根据不同的规模和独立董事的分类,如一二级的分类,进行明码标价,这是基础薪酬。如果上市公司业绩都完成,没有发生诈欺事件、损害事件,还应该有一个浮动的奖励,即激励薪酬。”

刘纪鹏还强调,最终中国独立董事应该从兼职的、花瓶式的、业余的向职业独董的方向发展。职业独董不仅要懂财务会计和法律,还应该懂管理懂战略,“他们应该是这个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四、李河君:汉能关联交易是历史遗留问题考虑摈弃“一股独大”

继5月底通过新华网否认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薄膜,.HK)正在接受香港证监会调查后,汉能控股集团(下称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首度公开发声,反思汉能薄膜所存在的问题。

9月29日,李河君在汉能21周年司庆上长达1个多小时的讲话中称,汉能“步子迈得太快了,欲速而不达,拔苗助长早晚会出问题”。

李河君表示,汉能选择的薄膜发电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从年至今,汉能已经投进去几百亿了,远远超过了金安桥水电站建设的投资。”

然而,与主流的晶硅路线相比,薄膜路线并不被看好。平安证券能源金融部执行总经理王海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虽然金融机构在考量是否对某家光伏企业投资时,不会对其技术路线有所偏好或歧视,但在评估风险敞口时,对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营能力等都很重视。

多位汉能薄膜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汉能薄膜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市面上很少看到汉能的产品”。

汉能薄膜绝大部分交易都来自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李河君也承认这一点,但仍坚持“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汉能薄膜属于借壳上市,年在借壳铂阳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铂阳)之前,汉能控股集团已经和铂阳进行了大量交易。因此,李河君认为,汉能集团与汉能薄膜之间的关联交易,“只是按照最初的业务模式继续扩大业务合作罢了”。

年,汉能薄膜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为%,年则降至62%。

李河君称,“这种关联交易的形式,和世界各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补贴是同样的逻辑。”

他还对香港证监会因此而调查汉能薄膜表示不满,称“每一项关联交易都及时进行了公告”,但“4年多来,监管部门从未对此提出过反对”。

彭博社此前曾报道,香港证监会对汉能薄膜进行调查的原因是其涉嫌操纵市场。但李河君称“这是一个笑话”。

李河君称,最近两年,汉能薄膜至少经历了3次大规模“恶意做空”,而他本人“从未炒过股票”。

目前,李河君本人依然是汉能薄膜的第一大股东。依据汉能薄膜今年3月发布的公告,李河君持股比例高达73.1%。

不过,李河君称,将考虑开放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而非“一股独大”。至于具体细节,其并未透露。

李河君也意识到了汉能所面临的市场困境,称其“市场经营意识薄弱,过度强调了规模投资作用,忽视了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8月底,汉能薄膜通过其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专治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pz/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