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靛传奇

产业复苏创造新ldquo深圳速度r http://www.jingbaoa.com/jbpp/1784394.html

仲夏黄昏,隐匿于贵州师范大学一隅的“蓝花小院”迎来了又一批中外友人,他们大多互不相识,甚至语言不通,但都对一种神秘的“贵州蓝”心怀向往。那,便是蓝靛。

“蓝花小院”的主人王小梅邀请大家一起观看蓝靛染起缸仪式,一起与蜡染大师学画蓝花。她说,在这里,你可以制作一片蓝染,带回家去细品蓝靛的清香;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贵州文化,或许还将带着蓝花到更大的世界去叙事。

王小梅是贵州日报高级记者、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创建人,也是一位文化人类学者,在田野中工作已15年,专注研发、传习古法染花,寻找贵州村寨族群传统蜡染原形。

在她看来,那些沉淀在风物中的蓝调几乎是完美的:高贵、雅致,不绚丽不打眼不耀眼。淡雅的品性可以低到尘埃里去,却又时而变化无常,每出不一,若海中冰丝,若天上云黛,似山岚升腾,亦或晨曦、晓雾、幻境……

黔山蓝草

蓝靛,亦称青黛,取自野生蓝草,出天青纯蓝,出于蓝而甚于蓝。

蓝靛草

我国蓝草的种植非常广泛,南北方均有。贵州气候湿润,适于蓝的生长。

明代嘉靖年间纂修的《贵州通志-风土志》中记载:“永宁州靛山在慕役司(今镇宁),水迥山转,其中深箐可种蓝,蓝有木蓝,缪蓝,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积数百年之枯叶烂柯,刀耕火种,土尚暖,寒则不生,岁必异地而植。”这说明当时在贵州种蓝已经普遍盛行,并有固定的种植规律。到清代,贵州地方志对蓝的记载更多。《贵阳府志》说:“黄平山多田少,山涧多植蓝靛。”在小农经济时代,蓝靛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作物。

蓝靛染缸

蓝有很多品种,郑樵的《通志》把蓼蓝、大蓝、槐蓝称为三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提及有茶蓝、马蓝、蓼蓝、吴蓝、苋蓝五种。目前,贵州用来制靛的蓝草有蓼蓝、木蓝、马蓝与菘蓝四种,其中蓼蓝、马蓝、木蓝居多。菘蓝较少。

菘蓝做靛历史已久,唐朝《新修本草》记载:“菘蓝可以做靛。”十字花科的菘蓝,又名茶蓝。二年生草本,全株带粉绿色,叶长椭圆形或者长倒卵状,根称“板蓝根”,叶称“大青叶”,均供药用;蓼科的蓼蓝,一年生草本,叶长椭圆形,干后有变蓝色的特征,久经栽培,叶供药用。但直到明代才见有用其做靛的记载;豆科的木蓝,亦称槐蓝,灌木,药用泄肝郁火和凉血解毒,《本草纲目-草五-蓝》中写道:“木蓝长茎如决明……迥与诸蓝不同,而做靛则一也。”爵床科的马蓝,多年生草本,叶对生,干时黑绿色,倒卵状椭圆形,以堪为蓝靛,染青碧而得名。《四民月令》中提到“六月可种冬蓝。冬蓝,大蓝也,八月用染也”。《天工开物》中明确指出马蓝亦可为靛。

蓝草的染色,最初应该是揉染——把蓝草叶和织物揉在一起,揉碎蓝草叶,汁液就浸透织物,然后晾在空气中转化为靛蓝。人们又将布帛浸在蓝草叶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染色,这就是鲜叶发酵浸染法。由于蓝草叶成熟多在夏秋之际,鲜叶染色也就限制在这段时间里。后来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用酒糟发酵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靛泥再还原出来染色,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时进行染色。

蓝靛膏

迄今为止,贵州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种蓝的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小片蓝地,有几个染缸,还有些地区有专业制蓝靛的靛农,而古法揉染、浸染等手作技艺也仍然延续保留。

有花,蓝靛活,能染蓝

染蓝

蓝花叙事

“我一直迷恋蓝靛植物染。一则珍藏自然的心情,二则喜欢那些色调,三则好奇神秘的蓝花符号。”王小梅说。

画花

年,凝聚王小梅10余年心血和汗水的《蓝花叙事》结集出版,该书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解读。全书分上下两册,共40万字,上册记录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的仪式、信仰和日常生活的叙事,下册收录了王小梅多年的收藏藏品故事和札记。

染花

王小梅说,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称画蜡染为“画花”,把蜂蜡融化,用铜质蜡刀蘸在纯棉白布上作画。再用山野中采撷的蓝靛,配以石灰、酒,“养”好染料,选定老祖宗规定的日子,放入染缸中浸染,留白处呈蓝色,画花处蜂蜡在热水中脱去,留下白花。蓝布和白花沉淀出时光中的美,这就是“蓝花”。

染花

一张“蓝花”浸透着手作的温度。

譬如贵定苗族妇女头上最常见的头帕,在当地市场采集的棉布上,以蜂蜡、白蜡、洗花的黑蜡混合溶解,以半月形蜡刀点画。一般妇女画一天时间才画完一张50厘米正方形大小的头帕,再以蜡封空白边缘,放入蓝靛缸染一周,待到大太阳天气,再用豆浆染,放入热开水中煮,脱蜡,清洗,晾晒等。出一块小小帕子,需要大概20天的光景。

染蓝

一张“蓝花”包含着对祖先的敬畏。

从苗族已出版的大量各种文本的神话故事里和民间口述历史中了解到,最起初画是给神灵看的,要带着最神圣的心去做。时至今日,家里养了多年的蓝靓染缸,做蓝靛染的器具和染料,都会如神灵般供奉。起缸染布也像一种庄严的仪式,要选时辰,先养好力气,方可开工。期间,在很多环节忌讳交谈,孕妇更不得靠近,否则“蓝花”会不高兴,“坏去,死掉,再也不活过来”。

一张“蓝花”是仰望星空的无尽猜想。

很多苗族妇女是在不言不语的观望中,领会祖母或是母亲的技艺,逐渐学会自然染色和画花。而在很多古老的图形中,蕴藏着神秘的符号,譬如八角星纹、回字纹、万字纹、八卦纹、饕餮纹、九宫格、神龟图案等等,这些远古人类的原始意向,或许正是地球人类起源的时空记录。阿城先生的《洛书河图》就是从天极崇拜的视角,来界定的贵州刺绣存留的上古文明符型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而人类学家张光直有专著论述古老符型作为媒介沟通巫师与神灵祭天的人类原初美学。

王小梅说,传统染色也大多是由妇女完成的,但是这些乡土知识都在妇女的大脑里和日日作息的生活实践里,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它们像是一个神秘未知的世界,等待每一次的日常生活实践,去告诉世人无法预期的寓言。因此,“蓝花”还记录着最淳朴、最诗意的“叙事”——

50岁的丹寨扬武乡蓝花匠人杨芳(苗名“阿牛万”)说:“我们每一辈每一代都在画花,每个姑娘都会学,还不大懂事的都会画。不会画花,不像姑娘,别人看不起你。”

丹寨远近闻名的蜡染手工艺者、“蓝花叙事”首席工艺师王光花说:“做出最美丽的花朵,被好男子选中,才能嫁到好人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问52岁的贵定画花者罗启香(苗名“小瑞”),为什么会想到在染色时全幅封蜡龟裂出天然的冰纹?她回答:“因为想把天上那些自由自在的云记下来。”

“青黛”丝染

但在贵定村子里寻花时,王小梅他们发现似乎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固执地穿旧式老衣裳,且都是在家里做农活时穿,出门赶集或者走亲戚还是要穿一件市场上买来的机绣新衣裳的。对于中青年女性而言,传统服饰已经不能合情理地出现在村寨和节日场所,也许不小心被视为赶不上潮流,甚而更糟糕的是传递家庭贫困的信号。

“有一段时间,王光花因为生计原因,每天都画着某机构规定的现代龙形图案,一天要画10几个,少一只眼睛,雇主都不要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她画的已经不是自由的花,更不是她心中的花!”王小梅说,主流市场控制了文化灵性之美的延展,生计行为限制了手艺人的想象,她心里生出无限伤感,希望尽己所能来抢救和保护这些蕴含着古老图形和色彩的绝美手工。

今年,“蓝花叙事”文化品牌推出了“手上记忆靛染老法——青黛·丝系作品”,基于王小梅多年来对传统蜡染原形的积累和提炼,在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六年来的推动下,由设计师小台构建“蓝花”符型艺术体系,通过“精微手绘+靛(古称“还原染料”)”的精妙技艺创作而得,使得传统“蓝花”记忆还原于手感细腻的桑蚕丝上。

“青黛”丝染各款品名尊重原住民文化源起,大多数以丹寨扬武乡争光村基加苗寨苗族语言识音得名:魶(鱼)、顒(龙)、娚(人)、娚翂聏(神,天上住的人)、瑙壁哩(鸟)、袄饕(衣裳)、菉乪(花草)、枸榴(石榴)、袼褙(涡妥)、倮禾(蕨菜)、袼卜枸榴(石榴花)、淡龙马(马蹄脚)等,一款作品以贵定小花苗苗族语言识音得名吖氐惪(裙子花)。所有作品均由排倒莫蜡染专业合作社、基加苗寨瑙碧哩蜡染专业合作社苗族画花者配合蓝花叙事公益品牌研发小组制作而成。

王小梅说,传统“蓝花”布料多为棉纱或粗麻,但若改为桑蚕丝,蜡染手绘让蓝靛浸入丝丝线线,深入肌理而非蓝调浮于浅表,强化蓝花与布料的融入感,见者倾心。但是,纯天然植物染着色于轻薄柔软的桑蚕丝,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色牢度?几经摸索,还是从苗族染色古方里找到了方法。

“贵定有一种独有的‘豆浆染’,在染缸里用一种当地特有的小懒(注:当地人发音)豆磨成浆液,再融入绝不外传的染色技艺,便可在桑蚕丝布料上成功固色,随心挥洒。但在成功前,这确实是一场疯狂的实验,某次,因为气候问题,丝巾染好出缸后没有得以最适宜的阳光晾晒,损失就达上万元。”王小梅说。

“蓝花叙事”设计师小台多年来一直是王小梅最亲密的伙伴,从专业的角度,她希望从“青黛”开始,逐渐建立“蓝花”的分色系统。

“让我们惊叹的是,贵州那些保存着蓝靛植物染的村寨,哪怕是紧邻的两个村子,都有着可以区分的染色技艺,从浅蓝、天蓝到深蓝,居然可以幻化处各种各样的蓝。”小台说,随着蓝靛的年份、时间、染色次数、时间长短等不同,每一次的织染物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蓝,且色差分明,迥然不同。

“真正的智慧藏匿在民间,小花苗的染色配有其他植物,譬如贵定山上一种叫朝天冠花的紫色野花,会让蓝靛的配色更加丰富;榕江地区的草木灰染和核桃皮染等,也会染出更纯美透亮的蓝色。最奇特的是,因为制作人的性情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蓝,这种不可预知的染色是值得期待的,每一次都是一种不确定的结果,凝结着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个瞬间自然流变的状态和情感,实在有趣。”赵怡说。

在小台和王光花的共同努力下,她们目前已整理出20余种“蓝花”分色系统,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为“蓝花叙事”原生手工作品的市场开拓奠定重要的发展基础。

“我相信,当传统文化的精神开始真正复苏,东方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能让大家看到各种族群的多元文化之美,并更加追求小而美的生活哲学。在那一天,蓝花匠人们终将以传统的方式进入现代生活世界,提供最具有后现代主义审美结构风物的唯一性群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王小梅说。

“手上记忆”靛染老法—青黛·丝系作品可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pz/5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