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体验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澎湃在线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那些远古流传下来的手艺,不仅仅是一门生存的技巧,它代表的是工匠精神。

接下来,小编将带你一起回到遥远的时代,探寻手艺,领略黔西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必体验项目

黔西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来黔西南除了游山玩水,还感受一下黔西南的非遗文化,深度了解这些独具魅力的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

大山里的蓝花

蜡染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蜡染是布依族妇女视若生命的手艺,如果把一匹亮布做到精致,是她们一年当中最幸福的一件事。

指尖上的艺术

刺绣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有布依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

源自布依族妇女的手工刺绣艺术,仅绣法就有素绣法、彩绣法、剪贴法、扎染法四大类,并演生出平、绉、缠、挑、编、骑绣等数十种绣法。

刺绣是每个布依族姑娘必须学会的手艺,是布依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她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最精美的绣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表达美好祝愿,或作为定情物,表白自己的一片芳心。小伙子找对象时,常把姑娘刺绣手艺的优劣,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

布依族妇女中有些技艺娴熟的高手,不用图样也可以随心所欲地飞针走线,绣出各种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湖光山色,而且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近几年,布依族的刺绣文化在服饰方面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将传统的图案以及元素提取重组,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来重新定义民族特色,让民族的元素以现代的、时尚的新面貌呈现,打造时装新理念,透过国际时尚的视野,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性。

百年匠心

手工苗银

苗族酷爱银饰,苗族银饰工艺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

在苗族传统社会中,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不仅恶劣而且艰苦,可是一代代的苗族工匠却能以他们丰富绚丽的银饰和精湛的手艺向世人展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

工艺活化石

古法造纸

贞丰县白棉纸制作技艺具有多年的历史,采用构树皮、仙人掌为主要原料,经过泡制、蒸煮、搅拌等72道工序,制作出白如雪、轻如丝、韧如麻的白棉纸,可广泛用于书画、装裱、银行捆钞以及生态墙纸等,经过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白棉纸书写的作品在合适的保存环境下可保存一千多年,是保存珍贵历史资料的理想书写载体。

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因为找不到传承者而濒临失传,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尤为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手口相传来延续。

这些手艺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件事情,并专注的干了这件事一辈子,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工匠精神。(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尹婷梅图/莫染)

染一抹蓝至善至美

兴义,贵州一座称心小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美誉“小春城”。这里诗情画意处处洋溢,好酒美食数不胜数,完美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身。

在万峰林世代居住的布依族,会利用不同的农作物去装点它的一年四季,美得如一帧又一帧的画。其中,蓝染就是他们最得意的“创作”。

蓝染,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诗经·小雅·采绿》有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在三千多年前,蓝染的原料——蓼蓝(板蓝根)就已经被祖先们广泛种植了。将蓼蓝发酵后,提取出“蓝靛”并制成蓝色染料给棉线、布匹上色,便成就了蓝染。

据考证,蓝染的工艺是由布依族最先创始的。远古时期,红黄的颜料太稀缺昂贵,布依族先祖便取当地最易得的板蓝根为染料,独特的蓝靛从此走进日常生活,并奠定了布依族的色调。

立秋之后,蓼蓝长出新叶,便可收割鲜叶提取蓝靛,布依人家也迎来了新的染布季节。

蓝染是大自然的慷慨给予,布依人民在生活里回馈了这份真诚,走进万峰林景区深处的峰叁客栈就可见一斑。峰叁客栈恰好正对着景区内著名景点“八卦田”,坐拥一幅山水画卷。客栈主理人非常用心地在贵州采风数月,寻找最传统独特的蓝染技艺与作品,将其充分运用与展现在客栈的设计与文化中。从管家们的日常衣着,到随手触碰到的用具和映入眼帘的房间装饰,浓郁的蓝染元素在客栈实现全覆盖,低调实在地陈述自然的偏爱。

在客栈三楼洒满阳光的屋顶,在一片片随风舞动的巨大的蓝染布艺下,游客可以跟随经验丰厚的蓝染师,学习如何用蜡刀在布上作画,如何将画布反复浸染与漂洗,如何染出称心如意的蓝。将自己的作品挂在屋顶,挂在山水之间,让它接受风与阳光的沐浴,最终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天空择蓝色深邃安宁,大海择蓝色包容沉静,我们择蓝色灵动自在。蓝染滋养了白布,也滋养了民艺,染一抹蓝,一丝一缕,至善至美。(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黄崇星)

来源:中国黔西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pz/12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