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苦参(学名:Sophoraflavescens),别名: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分布于俄罗斯、日本、印度、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南北各省区等地,生长于海拔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等。
图片
入药部位
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性味归经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①张元素:"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主治病症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洒搽。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②《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
③《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采收加工
除去残留根头,大小分开,洗净,浸泡至约六成透时,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鉴别
落叶半灌木,高1.5~3m。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茎直立,多分枝,具纵沟;幼枝被疏毛,后变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20~25cm,互生;小叶15~29,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4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圆,有短柄,全缘,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长15~20cm,被短毛,苞片线形;萼钟状,扁平,长6~7mm,5浅裂;花冠蝶形,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与龙骨瓣等长;雄蕊10,花丝分离;子房柄被细毛,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长5~8cm。种子间微缢缩,呈不明显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沙地或向阳山坡草丛中及溪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苦参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放牛娃爹妈去世得早,靠每天给地主家放牛为生,由于经常在湿地行走,放牛娃身上长满了疮。不久,地主家里人的身上也长满了疮。大家都说这“疮”是放牛娃传染的,于是,地主就下令追杀放牛娃。无奈之下,放牛娃只能逃命,躲到大山里的一个石缝里,再也没出来。后来,村民们发现了放牛娃,枯瘦的身体蜷缩在石缝里,眼睛没有再睁开。好心的村民就用泥沙和石头把石缝封住,算是给放牛娃一个死后的安身之地。
不久,村民们身上也长了疮,奇痒无比,试了很多药都治不好。一天晚上,大家做梦梦见了放牛娃。放牛娃告诉村民,在当初埋他的山体塌方处有许多根状物,把这些根状物拿回家熬水喝或用来洗澡,身上的疮就会消退。
村民按照梦中放牛娃的提示去做,不出几日,身上的疮果然都痊愈了。地主听说村民们吃了山体塌方处的“草药”后很快就病好了,于是他也去那个地方采药。看到岩石上灌木丛中结满如老鼠屎粒大小的果子,地主就赶紧摘回家熬水喝,谁知当晚就断肠而死。原来村民们吃的是苦参的根,而地主吃的却是苦参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苦参根能清热燥湿、杀虫,可治疗皮肤瘙痒、癣等症;苦参子(又名鸭胆子)外用却有腐蚀肌肉的作用。
格得温独清
主要成分:党参、黄芪、板蓝根等。
主要功效:用于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整体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抗各种病毒的能力,保肝护肾,解除霉菌毒素中毒症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