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贯彻中央部署,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0亿元,支持个镇(乡)聚焦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建设产业链条延长、业态类型丰富、创业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强镇,在“铺天盖地”的乡村产业中打造“顶天立地”的战略支点,正在成为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的新高地。
农业产业强镇,是在“一村一品”示范村微型经济“圈”基础上,经过一村连数村、村村连成镇,形成了“一镇一业”小型经济圈,上联县城、下接乡村、内聚要素、外拓市场,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发掘当地特色资源,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如今,广袤乡村崛起了星罗棋布的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01强化基地建设路径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总种植面积近3万亩,全镇60%以上的耕地面积都在种植中药材”——从种植面积占有率看,中药材是山西省新绛县阳王镇当之无愧的农业主导产业。多年来,阳王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股份合作、订单生产、技术协作、土地托管等联结机制,既提升了全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又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农民增收双赢。当前,药材产业已成为北池村、南池村、董村、弋家庄、刘峪村等十几个村庄农民的核心收入来源。
突出主导产业优势,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引导企业重心下沉,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阳王镇以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发展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生产速度,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建成“基地+加工+市场+服务”全产业链生产新格局。
02加工物流带动路径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既能反向促进生产端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又能使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环节有机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中,农产品加工业对乡镇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农业生产大镇和甜糯玉米标准化示范区的资源优势,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崔庄镇依托区域内河北德力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条件,搭建了入股分红、订单农业、规模经营、产业联动发展等合作机制,实现当地农产品就地加工销售,使全镇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总产值超过农业生产比重的50%以上。
03带动社会投入路径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是一项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工程。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牵头提供扶持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支撑要素陆续进驻,方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一方面依托农业公司吸纳当地贫困户和村民种植葡萄,采用四统一模式(统一苗木、统一技术、统一肥水、统一管理)进行指导,并在葡萄成熟后由农业公司进行统一收购,保证产业原材料的高品质生产;另一方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葡萄研究所,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通过实施葡萄架形改造、品种改良和立体种养,葡萄产量大大增加,亩产由公斤/亩提升至公斤/亩,葡萄种植每亩实现增收2万元。
04创响特色品牌路径创响乡村特色品牌,为优质农产品赋能农产品品牌赋能的能量有多大?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凭借良好的产品品质,年获得“大庆大同板蓝根”地理标志商标和GAP认证,同年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认定为“中国板蓝根之乡”,目前年发展板蓝根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市场交易中有较高的定价权。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乡近年来聚焦“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依托主导产业实施示范镇品牌强农战略,打造“利华双雁”等一批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品牌,预计到年,罗圩乡实现农业产值4.2亿元,年均增长6.7%,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达到3.64万元,比区级平均水平高出约18%。
05绿色循环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是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的有效切入点,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意义重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与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在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延伸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以及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服务等项目上是相辅相成的。
湖南省湘乡市东郊乡的绿色循环发展则着重在立体种养上。东郊乡始终坚持“生态+农业”“创新+农业”“科技+农业”的基本核心理念,着力发展特色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目前已形成稻田绿色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稻—鱼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稻—N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芡田绿色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等多种模式同步发展的原生态、高品质生态循环农业。
区域乡村发展品牌的打造,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样式,任何一款品牌的塑造,都应该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与当地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如此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因此,区域乡村发展品牌的塑造,没有格式才是最大的格式,别人的路径都是借鉴和参考,寻找自己,认清自己,把握自己,才能够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