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的特点
其一,藿香正气散外散风寒、内化寒湿,符合当季之时令藿香正气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相信大家对于藿香正气散的印象大多都是“盛夏之时,感受寒邪出现腹泻症状时”使用的小药,而实际上本方具有“外散风寒,内化寒湿,恢复正气”的作用。其二,藿香正气散可助正气“夫四时不正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这段话出自张秉成的《成方便读》对于藿香正气散的注解,意思是说,凡是正当节气出现的异常气候,以及疫毒、瘴气、疟疾等具有传染之性的疾病,都是更容易侵袭中气不足之人,而中气不足的人群,体内多有痰湿阻滞,若再与外界“无形之气”结合为病,治疗之时,当扶正除湿,也正是藿香正气散的组方思路。其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藿香、紫苏、白芷,三药相合可以外散在表之邪,内化脾胃之湿;
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这四味药有没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没错,燥湿化痰的经典名方二陈汤;
桔梗宣利肺气,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也就是槟榔皮,可行气消除胀满,此三味药协同为用,调畅三焦气机;
白术配上茯苓,健脾祛湿、和中止泻;半夏配厚朴,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所以,藿香正气散可以用于体内有湿、又感受外邪所出现的发热怕冷,头晕头痛,呕吐,拉肚子,胸闷,腹胀肚子痛,舌苔白或白腻等症。以下供中医专业人士及资深中医粉阅读
其三,藿香正气散,构建了“祛除湿邪”的治疗体系可使气机得正,故曰“正气散”。而藿香仅为此方之“名”,正气散才是此方之“姓”。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著作《温病条辨》中,将“正气散”予以加减发挥,形成五个“加减正气散”,构建了内伤湿邪的治疗体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梗6克、厚朴9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9克、厚朴6克、陈皮6克、茯苓皮9克、防己9克、大豆卷6克、通草4.5克、薏苡仁9克)。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9克、厚朴6克、陈皮4.5克、茯苓皮9克、杏仁9克、滑石15克)。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9克、厚朴6克、陈皮4.5克、茯苓9克、草果3克、山楂15克、神曲6克)。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9克、厚朴6克、陈皮4.5克、茯苓9克、苍术6克、大腹皮4.5克、谷芽3克)。——吴鞠通《温病条辨》五个加减正气散,针对湿邪在里的不同情况,三焦湿郁,则一加减正气散;若身痛表象明显,则二加减正气散;若已化热,则三加减正气散;若寒湿困遏脾阳,苔白滑,则四加减正气散;若脾虚便泄,则五加减正气散。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很多人都在转发,你要不要+1
谢谢你的转发!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罗大伦频道,作者:香薷。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