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创打造农庄特色,是所有庄主梦寐以求的愿望。
但是许多庄主会抱怨:我没有文创团队,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太多点子,怎么打造文创特色呢?
其实,那些创意十足、令人尖叫的新奇特景观固然被人推崇,但是通过“加、减、乘、除”四项法则,所有庄主都可以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特色。
1、加法:用规模取胜
即便一些不太出挑的景致,如果数量足够多,形成规模效应或视觉冲击,依然可以打造出震撼的特色。
比如袁家村,这个区位、自然资源、人文历史都不算特别突出的小山村,仅依靠美食的引爆,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旗帜。
在袁家村,驴拉石磨碾辣椒面、白嫩的豆花、醇香的食醋、金黄的麻花……几乎所有的关中特色小吃都可以在一条街上找到。仅参加今年袁家村民间美食大赛的,就有多家商铺的种特色小吃。
其实,每个乡村旅游点都有不少特色美食,味道也不见得比袁家村差,但像袁家村这样把陕西几乎所有美食品类聚集到一起的,尚属首例。所以,首个吃螃蟹的他们一举成名。
如今,袁家村人流在平日里能达到万人,节假日达到数万人,国庆、春节等特殊节假日,客流量高达20万人。袁家村已经替代了西安市内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回民街,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
电影《卧虎藏龙》选在竹海拍摄
再延伸想到传统景区的花海、竹海、婺源油菜花等等,都是以多、以规模取胜的案例。农庄和乡村建设中也是一样,如果单兵能力不强,那就考虑用整体的力量来弥补。
2、减法:聚焦引爆单品类
前文我们讲以规模取胜,但“加法”的前提是先做“减法”。如果婺源不是油菜花海,而是百花荟萃;如果西巷村不是全部青蛙,而是动物园,都不会达到让人神往的预期。
再比如,越南的一位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里,把越南传统的竹藤编织技艺巧妙融入进去,在全球掀起了自然建筑的新风潮。
在他的作品里,几乎全部采用竹子这一单品来做主要框架和装饰,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竹林中。
相比通常建筑所谓打造什么主题,而象征性采用一些相应建材的做法,这位建筑师大胆把一种材料应用到极致,从而打造强悍的体验冲击力。
用“减法”聚焦单品类,更容易在小品类里打造相对优势,和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从而触动人的思维和视觉,达到震撼效果。
3、乘法:产业融合出新意
农庄是个三产融合的“六次产业”,如果我们尝试把这三产相融合,同样能孵化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特色产品。
比如北京一家以中药材种植为主题的农庄,在种植药食同源中草药的同时,成功将三产相融合,开发出了养生药膳。游客可以根据自身体质进行点餐,也可以请园区工作人员推荐相应餐谱。
凉拌紫苏
这些新产品中,凉拌紫苏、椒盐薄荷、金银花摊鸡蛋、丹参炖金花鸡等菜品,都是选取园区自产中草药烹制,市场上都几乎见不到。
最受人欢迎的还当数猪肉板蓝根馅儿包子,既美味又有药膳功能,成为大部分游客的必点。
百合炒山药
现在很多农庄餐厅,要么是柴鸡地锅,要么是和城里餐厅拼品质,早已没有特色可言。如果我们能把农庄的一产依托和三产结合,孵化出来的新品不仅有特色十足,而且很难抄袭模仿。
4、除法:缩小受众群体
在除法中,分子一定情况下,分母越小,得出的数字越大。农庄的文创特色打造中,如果产品一定的情况下,目标群体越小,最后取得的尖叫效果也会越震撼。
比如在泰国瑞士风情绵羊牧场,这个面积小到不足十分钟就能走完的地方,把目标群体聚焦于青年情侣和部分亲子家庭,将文创景观布满整个牧场,一举在全球成名。
在牧场内,所有的文创景观都力求贴近青年情侣诉求,并刻意制造适合拍照的角度和位置。如今,这里成为最受泰国青年欢迎的婚纱拍摄地。
受众细分、主题聚焦是当今农庄的大趋势。在消费群体小众化的背景下,农庄想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势必“事倍功半”。缩小分母,聚焦小众人群,才能实现最佳投入产出比。
世间不乏有天才,凭借天马行空的创意让人拍案叫绝、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但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上帝也不吝恩赐。这些简单的“套路”,只要有心,人人都会是文创特色高手。
延伸阅读:
休闲农业的大风口下,很多农庄为何“飞”不起来?如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毫无疑问,在政策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休闲农业正处在一个大风口。
然而遗憾的是,站在这个风口上,许多农庄并没有成为“飞起来的猪”,或者刚飞一会儿,就掉了下来。据观察,大量只完成总规划不足四分之一的农庄处于停工、观望,甚至荒芜状态。
为何处在风口上的农庄,却难借东风之力?如此旺盛的消费需求,为何农庄看到摸不到?
年,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句“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掀起了一股互联网思维的热潮。不仅互联网创业公司蜂拥而起,就连传统行业也不甘寂寞,争相去当那只站在风口的猪。
然而五年后的今天,曾经的明星企业大多风光不再:小米手机出货量和口碑双双下滑;黄太吉关停部分门店,不断更换模式自救;至于更多的O2O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这种快速兴衰转折的背后,其实暗含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商业,有着其本质的规律,哪怕手握互联网这个无坚不摧的利器,都不能去违背。
比如手机行业,不管是粉丝经济、饥饿营销、参与感等等套路,对于整个产业而言,都只是旁枝末节。而根本,还是强大的研发能力。
所以,尽管小米一度横向披靡,几乎颠覆了整个行业,但当华为依托整个集团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异军突起时,小米毫无还手之力。
任何事情都有其基本的规律,一些前沿理念、先进营销手段的引入,确实能让事物变得颜值更高或跑得更快,但基本轨道,却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如果忽视了支撑的根本,前期飞得多高,后面就会摔得多疼。
同样,在农庄领域亦是如此。
有些庄主迷信自己以往行业的所谓经验,过于轻视农庄,但一旦开工进入,发现“上当了”。
随着项目深入,原本清晰的方向,突然没有信心了,原本充足的预算,如今连一半项目都支撑不了,最终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还有很多农庄,一上来就想着引入“短平快”的项目,意图实现快速盈利。
结果是,项目之初凭借先发优势,吸引了不少游客。但一段时间以后,要么消费者新奇感没了,要么周边出现了强劲竞争对手,生意急转直下。
脱离了一产这个核心,农庄飞不起来
这一切“症状”,归根结底,都是过于重视经营表象的“多、快、好、省”,而忽略了农庄的基本生存逻辑的结果。
每个行业都有其核心的依托,科技行业靠研发、餐饮行业靠口味,农庄也有其核心依托,那就是一产。而庄园里其他各种加工、休闲娱乐、餐饮、住宿项目,都只是嫁接在这个枝干上面的果实。
脱离了一产基础,所有的项目,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哪个农庄都可以引入、哪个竞争对手都可以模仿,最终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
就像小米手机,没有自己的技术积累,粉丝营销玩得花样再多、各种配置再高,其他手机品牌都能轻松对标模仿,最终走上一条恶性竞争的不归路。
难,才是最容易的路
既然核心竞争力培育如此重要,为什么小米手机没去做技术研发积累?为什么很多农庄没有去沉淀一产?
其实,这里面一方面是认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不能否认,在我们现阶段的商业文化里。“多、快、好、省”是一个被广泛推崇的经营潮流。尤其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无快不破”更被当作一种教义。
于是,对于手机行业而言,自己只对开源软件进行优化,然后再引入各种配件组装手机,把核心放在营销上,就能让大批的粉丝趋之若鹜,何乐而不为?至于研发,那种投入大、时间长、回报不确定的事,爱谁谁!
许多庄主也是类似心态:能够引入一些新奇特项目,快速形成现金流,这才是考虑的重点。至于一产,种个果树,养点牛,既累人,又赚钱慢,太难了!
而实际上,难,恰恰是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道路。正因为难,这条道路才对手稀少,长驱直入!
来源:参见庄主
力邀特色小镇、袁家村、莫干山民宿、万达、恒大、万科、碧桂园……等旅游度假产业专家全域旅游实践先锋人物
共同论道“旅游地产落地时代”
宋卫平:绿城房地产集团董事长
乔润令: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徐道明:万达旅游副总裁
郭战武:袁家村支部书记
洪清华: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景域集团董事长
魏小安: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旅游/酒店研究专家/中国酒店业教父
解晓东:城市理想董事长/理想音乐节创始人
……具体可看正式邀请函。
年12月17-18日(2天1夜)
中国●北京
全域文旅地产及产业链董事长及核心高管
--闫顾问
请回复公司-姓名-职位到--
添加
文旅项目路演火爆申请中(仅限4家单位)
1/提供一个展位,方便公司产品推广;
2/提供20-30分钟的主题演讲;(专家点评、政策支持等等)
3/赠送课程贵宾席1张,普通席1张;
4/提供讲师嘉宾贵宾席聚餐和贵宾室洽谈合作;
5/更多资源/更多项目/更多的更多……
:1/有资金寻找文旅项目合作
2/文旅项目寻求专家智库会诊指导和咨询顾问的
3/文旅项目寻求优秀设计单位的
4/文旅项目寻求优秀运营单位的
5/文旅项目寻求优秀策划单位的
6/其他需求。
人场。全是企业的董事长以及核心高管参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