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夹缬
年7月,“苍南夹缬”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7月,“蓝夹缬(乐清市、瑞安市)”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夹缬,《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夹缬印染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温州蓝夹缬,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蓝夹缬,曾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现成为中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例。温州蓝夹缬技艺,有实物可查的,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温州地区,至今温州市下辖的苍南县、乐清市、瑞安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从工艺流程来说,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夹缬印染。
花版制作是蓝夹缬工艺中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夹缬花版的雕刻,版与版之间要求吻合、无隙,“明渠暗沟”四面通达,要使染液达到每一个间隙,技术性很强,非一般工匠所能完成。蓝夹缬雕版的制作技艺主要掌握在瑞安市高楼乡的施姓、苏姓两个家族,其祖上的从业历史有物证、人证的,达多年。施氏祖祖辈辈以雕刻蓝夹缬花版为业。后苏氏又习艺于施氏。苏家后人苏尚贴又将花版技艺授予儿、女儿、女婿及几个弟子。现在能够全程熟练操作蓝夹缬花版雕刻的,就是苏家的四女婿黄其良。
印染蓝夹缬的染料是靛青,靛青是由蓝靛打制而成的。蓝靛的种植在中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且地域广泛。在温州蓝靛种植也有很长的历史,其中《乐清县志》对该地明代时期种植靛青就有明确记载。另据记载,当时蓝靛的种植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晚清时期不少较赚了钱的人家到处买田,如城北乡黄檀硐村的太祖们最多时仅水田就有多亩。一直以来乐清中雁荡山及黄檀硐村所产的靛青,以其质优色佳为当地及周遍地区众多蓝夹缬染师所称赞。每到出靛期,各地染师必云集黄檀洞村,争相预定。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当时仅仅白石中雁一带就有多户人家种植蓝靛达上万亩。现在在乐清城北乡仍然种有大面积的蓝靛。每年农历10月前后,是靛青成熟加工的季节。靛青打制流程包括浸泡、加灰、打花、沉淀等几个步骤,打靛过程要求高,讲究技巧。
印染是蓝夹缬生产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就是将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对折放在花版中间夹好,再连版带布泡在发好靛的靛青液浸泡染色的过程。需要经过整理布料、参花版、入染、氧化、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稳固的花纹等过程。蓝夹缬印染程序烦琐,工序精致,技艺要求高。目前,温州仅有数位老艺人熟练掌握蓝夹缬印染技艺,传承着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