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走进绿春县的一个边境村寨
感受民族村寨在改革开放春风下的变迁……
从绿春县城驾车往东南方向行驶约两小时,记者到达了位于边境线上的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头高处。俯瞰村内,30余座米黄色的两层楼房错落有致,静静伫立在山中。
近年来,这个“直过民族”村寨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照耀下,住上新房的同时,还不断增强发展产业促脱贫和革除陋习的意识,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迁住所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所安
进村之后,记者一见到拉祜寨村民小组组长王先山,就为他们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点赞。“过去可不是这样,我小时候常外出打猎,晚上回不到窝棚里,就睡在树上。”王先山笑着说,“你先到之前我家住的地方看看,就知道变化有多大了。”说着,他带着记者向村头的芭蕉林走去。
芭蕉林深处30米,小路旁出现一座塑料布搭起的窝棚。“那就是我之前的家。”王先山走过去,掀开塑料布“门帘”让记者看。这个用竹子撑起的窝棚,面积不足10平方米,里面堆满草木灰,无床无家具,零乱不堪,很难想象这就是他过去的住所。
王先山说,10多年前他家就搬出来了,之所以保留着这个窝棚,是为了留纪念、感党恩。
10多年前,在政策的帮助下,拉祜人建在荒山野岭上零散的茅草房变成了石棉瓦房,后来又变成了砖瓦房。
年开始,县里先后投入资金多万元,为每户人家都建了两层楼房,共33套,还为每户安装了自来水管、太阳能热水器,配备了节能灶。
年年初,拉祜寨全村33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了现在的房子里,从此,所有村民从“地窝棚”住进了“小洋楼”,在村头统一建起了猪圈,实现了厨卫入户,拉祜寨从昔日的“直过民族”特困村变成了如今的脱贫示范村。
兴产业
从食不果腹到踏上脱贫致富路
新中国成立以前,拉祜人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后来政府工作队屡次进山搜寻,他们才渐渐搬出山林,逐渐定居。到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元,人均存粮不足公斤。
“之前,哪里有吃的,我们就去哪里找。”王先山说,以前虽然政府帮助建房并送粮食,可自家不会种地,导致粮食不够吃,不得不进山打猎、采药,甚至挖木薯充饥。后来根据相关规定,猎枪被收缴了,想要进山找吃更难,政府年年送米,而我们家家年年缺粮。
发现拉祜群众出现缺粮现象时,当地政府下决心提升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准备先从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出发。于是,“我们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学种地!”平河村党总支副书记、驻村队员朱福忠说,一开始,村里组织全体村民到田间观摩,怎么育苗、怎么施肥、怎么除草,可不少拉祜人学了技术却很少种田。后来通过组织村民集体劳动,慢慢形成耕作的劳动模式和习惯。一年之后,拉祜寨群众不再缺粮。
“要想同全国全省全州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如何让拉祜群众迎头赶上,考验着绿春县的决策者。
产业兴则百姓富,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不稳固。绿春县立足拉祜寨绿色生态优势,找准“厚植产业”与“政策扶持”的交汇点,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特色产业村,形成了发展产业脱贫与生态补偿脱贫互补局面,从此推动了“直过民族”稳定脱贫。
针对农户无业可扶的现状,政府针对每户具体情况或免费发放猪仔、鸡苗,或杨梅树苗、樱桃树苗、土豆种苗、化肥、板蓝根苗等,扶持产业人均达2.4亩;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经济林提质增效;同时,及时兑付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补助金、边境居民补助,发展生态护林员,并引导村民树立“幸福是靠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思想。
务工也是脱贫的快捷方式。政府鼓励该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如今,不少拉祜族小伙子开始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相对可观收入。
转观念
“思想脱贫”增强物质脱贫内生动力
定居、温饱,实际上只是拉祜寨脱贫工作的第一步。如果思想上不脱贫,就不能增加拉祜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扶心扶智,使拉祜寨人转变观念,革除生产生活陋习,引导大家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逐渐过上好日子,从而推动脱贫攻坚的进程。
变陋习,就要从小事做起。
朱福忠介绍,作为驻村队员,只把政府购买的牙膏、牙刷、毛巾发给大家还不算,还要一遍一遍教大家使用。家家户户安装了政府统一下发的太阳能,还要教育他们常洗澡,要讲卫生。慢慢地,拉祜族群众讲究了起来。“原来缺水,不具备条件。现在装了太阳能,洗澡、讲卫生已成习惯。”王先山说。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从娃娃抓起。为了不让孩子辍学,绿春县党委、政府想尽办法,甚至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辅导孩子;为了让孩子们生活补助有保障,政府专门联系了社会公益组织给拉祜孩子生活补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完初中。
该县还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在拉祜寨开展种养殖业等多种实用技能培训,增强村民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
目前,该县正在村里开展爱党、爱家、爱村寨、爱劳动、爱生活“五爱”活动,让拉祜族群众全面革除陋习,进一步转变思想,以全新的面貌开创新生活。
记者:常玉选文/图
责编:张哲心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投稿邮箱:hh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