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行业变迁发展,少不了推陈出新,无论是现象案例,还是理论理念,都在映射着我们这个行业的脚步。
一时一事,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东西被我们已经或者即将毁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爱与责任”现象:
朋友圈里,凡是卖保险的,都在说买保险体现了“爱与责任”……
槽点:
本来与商业、行业无关道德词汇,却被生搬硬拽到商业保险行业中。“爱”的本质只是社会科学层面的生理现象,“责任”则更是三观体系内的玩意儿,与商业保险捆在一起、冠以“爱与责任”后,立马在道德层面绑架了消费者,成了高大上的东西。制造概念的洋洋得意,传播者理所当然。
尼玛,我街边乞讨要饭养家,就是没有“爱与责任”?我搬砖打工、炒股糊口,就是没有“爱与责任”?只有买了商业保险,才算是“爱与责任”?
理赔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
不要跟我辩解说什么“我没说别的就不是爱与责任啊!”当你把一个商业领域的A行为,跟完全无关的B生拉硬扯在一起而且经年不断时,其实质就在暗示“非A,就是非B!”
非要给自己打上这个道德标签,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保险,就是保险,就是一种“高杠杆、刚性兑付”的金融工具,对应的是人性中“恐惧”的负面心理,与道德完全扯不上关系。
这个看似令人肃然起敬的说法,实质上是保险营销策划自以为是地闭门YY的结果,把自己给感动得够呛,却成为营销员线下被婉拒、线上被拉黑的罪魁祸首。
在这个现实、理性的时代,仍然在用过时的方法卖保险,难道你不知道“没完没了地给商业行为打上道德标签”这种行为本身,不仅惹人生厌,而且很流氓吗?
——真为智商捉急!
“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现象:
从电视上的广告,到朋友圈里的鸡汤文,无不充斥着这样一句貌似正确的理念宣传……
槽点:
拜托,保障类保险,最多也只能是让生活不那么糟而已,怎么会是让生活更美好呢?让生活更美好的,只有理财保险,监管已经严厉打压了好不好?
你倒是给我解释解释,保险,怎么就“让生活更美好”了?你说的是彩票吧?
每当想起保险的好处,就是“出事了,还有点儿钱赔,不止于鸡飞蛋打”!前提,是“出事儿了”,这……能美好吗?
既然出事了,那就赶紧找保险公司索赔吧!要不到赔款,就够糟心的了。但也不至于说有了赔款,就变成开心、更美好?把“不糟心”说成“更美好”,把消费者当傻子不成?
品宣或者行政部的二货们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拉着客户、拿着印有XX万的理赔支票板子合影、印在报刊上,宣传自己“十大赔案”速度多快、赔款多高……
理赔不是应该干的份内事儿吗?做到了,是应尽的本分,是正常履行保险合同,什么时候变成了值得宣传的事儿了?客户送锦旗是应该的嘛?
何况,居然还堂而皇之地拿着客户的痛苦上镜?居然还好意思说“更美好”?管理赔的领导倒是笑了,但是相机捕捉不到客户笑容中的勉强与无奈?
真正觉得“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的,也不是完全没有,只有两种人。一是卖保险的,卖的越多,生活会更美好;二是逆选择或者存心坑保险的。
你觉得是哪一种“更美好”?
“独立代理人”现象:
太多第三方平台和经代公司,宣传自己是独立代理人平台:独立代理人时代已来,你还不赶紧?!
槽点:
你先搞搞清楚,什么是“独立代理人”,再给自己贴标签!
我是个经代公司,我跟N家保险公司签署了保险产品分销代理协议;我还开发了一个超级牛逼的APP系统,可以提供课件、远程培训、保险计划书,还能让你分享到朋友圈里。所以,你只要跟我签署了协议,就可以成为“独立代理人”,就可以“享受”培训、在朋友圈里卖保险、拿到佣金。
这就是独立代理人?
跟保险公司签什么产品,谁说了算?经代公司,还是代理人?看来不是代理人。
佣金分多少,谁说了算?经代公司,还是代理人?看来也不是代理人。
至于接受哪些培训、是用什么样的系统,更不是代理人说了算。
代理人能做的,只是在经代公司画好的圈圈内,选择做哪些产品而已,而且还要接受考核。说穿了,现有的“独立代理人”,只不过是经代公司在招揽自己的“直/专属”代理人时,启用的一个时髦说法罢了。
在人家画好的圈圈内做有限的选择(严重怀疑是否有选择权),等于没有话语权,何来独立?
独立代理人,必须有权独立、直接与任意家保险公司签约、结算佣金,同时不受制于保险公司的考核管理。只有做到有绝对的选择决定权,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代理人。
哈哈,你一定说“这怎么可能做得到?”
说对了,做不到,所以就没有事实上的独立代理人,凡是说自己是独立代理人,却做不到上述条件的,都是耍流氓。
真正的独立代理人时代,尚未真正来临,但已为时不远、呼之欲出了。
“精算师”现象:
精算师下海创业、精算师代言站台、精算师掐架……满地节操
槽点:
近几年,原本高冷神秘的精算师,耐不住高处不胜寒的空虚寂寞冷,纷纷下海创业。就连保险专业的应届生、刚干了两年精算评估分析岗的菜鸟,也给自己的名片里加印了“精算师”的头衔,一时间,保险屌丝群里流传起很多“平易近人、触摸得到神”的温暖亲民故事……
当然,精算师们奉为圭臬的信条之一,是潜意识中“我们什么都能算得到”这种与生俱来的职业自信和先天优越感,所以,可以胸有成竹地研发、拍着胸脯推荐“高性价比”险种,于是长期积劳成疾,出现了精算师们的新的职业病——胸大!
风尘俗世,胸大,自然是吸引眼光的,或艳羡有加,或尖叫追星,或追随模仿、步其后尘……要是言谈中没几句英文拉丁文,PPT中没几个精算公式或者曲线,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有些超级精明的精算师们发现:在现如今这个混乱的时代,“精算师”三个字其实就是保险界为数不多的IP、娱乐业的网红(绝不是一路向西的小思或者师师如是十娘什么的),趁着还是小鲜肉尚未完全贬值赶紧变现,谁快谁赢,谁慢谁SB!
可能唯一比“总精算师”更牛逼的,就是前面再有“北美”两个字,就更好了。前面是越来越多粉丝们难以抵挡的热情尖叫,背后也有不少羡慕嫉妒恨的冷冷目光,这种忽冷忽热的状态让人很爽,但精算师们也会不失冷静地慨叹、要求自己务必打高尔夫锻炼身体,否则容易感冒——跑步?这么Low的事儿怎么让高大上的精算师来做呢!
精算师们的情操很高尚,也会小心翼翼地彼此结盟,绝不会陷入青楼才有的争风吃醋中,绝对懂得一致对外。但是“我是精算师我怕谁”的做法真的不够好,你们的缺点在于听不进去诸如“领导的缺点就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一类的善意规劝!
一方面,精算师泛滥会导致精算师整体罗曼蒂克不再和神秘感消亡,最终导致行业形象崩塌;另一方面,你们会让很多花了大把银子去英美学精算的莘莘学子及其父母崩溃,丧失“我家孩子多牛逼”的吹牛资本!
所以,精算师们得有社会责任感,应该为此负责!要么回归到体制内,要么务请放下高傲的头颅、谨言慎行、宁缺毋滥。
总之,千万要保住“精算师”三个字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否则,未来有一天江湖上流行“你骂谁精算师?你才是精算师、你全家都是精算师”这种表扬方式时,就得自己承担后果——因为,精明如精算师,也算漏了一件事,就是:
毁掉精算师的最大风险,正是精算师自己!
“香港保险”现象:
香港保险刚刚摆脱了“地下保单”的恶名,近年来迅速上位,内地投保量几近香港市场的/3,但在6月6日遭遇保监会一纸公告,严打境内机构非法代理香港保险产品行为。
槽点:
你不该作死!
你不成为“品质”的代名词,你不该有那么低的投诉量,你不该成长的那么快,你不该成为内地同行的眼中钉、肉中刺!内地保险业再不堪,也用不着你来拯救!
你不该向内地输送先进的产品和管理经验,不该成为内地同业负面形象的对立面,不该比台湾保险、美国保险、英国保险等等更快吸引内地高端客户!
你不该一下子拥有那么多的保险范围,不该投保时还得客户战战兢兢在你的职场内小心翼翼回答那么多问题,不该看上去回报率那么高——就算有,也不能说自己过去曾经真的做到了!
你不该招揽那么多的高学历的帅哥美女来做Agnt和Brokr,不该让明星转行卖保险,不该让资深高管跳槽到内地保险公司,更不该让他们拿着高薪,不该让香港弹丸之地却拥有超过50家保险公司!
更要命的,竟敢成为内地同行竞相仿效的标准和标杆!“性价比堪比香港保险”、“完爆香港保险”……简直……这不是成了暴露某些同行不给力和心胸狭隘的现实样板吗?还让不让人活了?
最不该的,是居然允许、默许内地理财机构暗渡陈仓、跨线推广!你是不是算准了监管机构不可能禁止大家去买?但是你不该想不到我们可以禁止你来卖啊!
你要明白:市场虽大,但得有规矩,不能乱来!要是内地保险公司也去香港、海外展业,那不得天下大乱?
什么?你敢嘲笑内地保险不是国乒?!好吧,算你对一次,那也不能跨境!否则WTO、关贸总协定、入世协定,不是白签了?国家辛辛苦苦积攒的外汇不就都流失了?监管护犊子的苦心孤诣不就白费了?你们立了一个不守规矩的坏榜样!
不要以为你曾经给内地保险做出贡献,就可以肆意妄为,难道你忘了奶粉是怎么回事儿?千万别步奶粉的后尘!
……
好了,今天先吐槽到这儿,你觉得还有哪些被不小心给糟蹋了的词汇,欢迎在留言里接着吐槽。
来,米其林老师布置个课后作业给你:
首先,朗诵一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理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请逐一对照、认真学习体会,并跟着写一篇读后感。
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米其林老师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