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玉溪工匠出炉,易门的工匠你认识几

  为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我市于年评选出首批30名“玉溪工匠”,希望以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为抓手,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培养玉溪工匠,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首批30名“玉溪工匠”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工匠精神,匠人为基。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工匠精神,精品为重。精品就是优质产品,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各行各业都应弘扬“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用行动向工匠致敬。

陈金东:专注于创新的技术青年

个人事迹简介:

  陈金东,来自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他从事植物药提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掌握多种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培养了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公司解决了许多工艺技术问题,为产业及公司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曾承担完成国家发改委“吨/年三七总皂苷生产高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开发工作;组织完成国家科技部“三七产地初加工技术和饮片生产过程标准研究”“三七提取物质量评价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和提取设备研究”及“三七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子课题的技术开发工作。年3月,被评为玉溪市红塔区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5年工作至今,陈金东在公司的支持和同事帮助下,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吨/年三七总皂苷生产高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开发工作,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承担完成了云南省发改委“三七多糖提取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开发工作;组织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三七产地初加工技术和饮片生产过程标准研究”“三七提取物质量评价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和提取设备研究”及“三七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子课题的技术开发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

  近期,陈金东又组织完成了公司产品三七丹参颗粒、止血定痛片和无糖型板蓝根颗粒的技术部分工作。同时,他还完成了余甘子提取物、天麻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灵芝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原料的提取工艺技术研究,并实现了量产。

丁勇:银器上的丹青圣手

个人事迹简介:

  丁勇,来自通海县易生银饰工艺创作室。

  他年少时立志传承银制工艺,先后在易门瓷厂和通海民族银饰制品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4开始,探索出薄坯高雕錾花工艺,颠覆了原本银饰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使银饰制品更具创造性,为银饰制品走向个性化、艺术化作出了贡献。历年来代表通海参加各类比赛,多次荣获省、市级银奖、铜奖,参与省内工艺行业的沟通交流,扩大了通海银制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翻阅古代金银器物资料时,一个唐代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引起了丁勇的兴趣。他一边收集为数不多的图片资料,一边构思制作过程与难点,经过半年多的实践,终于以纯手工的方式按1:1的比例制作成功。凭借此作品,丁勇被评为“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年他又携作品《玉堂富贵》《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听风狮》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除了探索技艺,丁勇也注重传承。他走访多位前辈,收集整理出《云南通海银制源探初考》书稿及《通海银饰制作人员谱系传承图》,并积极协助通海文化馆收集、整理通海银饰制作技艺,并于年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付云龙:硕果累累的雕塑大师

个人事迹简介:

  付云龙,来自江川云龙雕塑工艺厂。

  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塑代表性传承人。8年2月获玉溪市优秀民族民间工艺师称号,年9月荣获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年获云南省石雕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把民间工匠的传统工艺与现代雕塑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大量的雕塑精品,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参加展览,并多次获奖,为传承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年10月,作品《陛下》《婀嫂新娜》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五周年云南美术作品展;年7月1日,作品《母亲》入选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云南美术作品展;年6月,根雕作品《独行者》获云南省第二届根雕石艺作品展一等奖,10月,作品《抚仙湖》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7年7月,作品《黄金时代》在中国第六届根艺美术作品展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年8月,石雕作品《沙漠之舟》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铜奖;年,作品《双面人》《沙漠之舟》在上海参加云南雕塑60年邀请展,根雕作品《长寿老人》荣获中国首届“福寿杯”诗联书画艺术大赛特等奖,作品被中国长寿之乡——夏邑长寿阁永久收藏;年5月,作品《滇国后裔——花腰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6月,作品《音乐女生乾达波》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年8月,作品《抚仙湖之梦》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年7月,作品《古滇国后裔——花腰傣》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永久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9月,作品《仙湖梦》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玉溪文博工美杯”精品评选一等奖;年7月,作品《乡愁——车水捕鱼》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评选二等奖,作品《生命之门》获“玉溪文博工美杯”精品评选一等奖及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作品《乡愁——车水捕鱼》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

汪华:与陶为伴谱华章

个人事迹简介:

  汪华,来自华宁胜美琉璃瓦厂。

  他小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制陶工作,先后创办多家陶瓷企业。在借鉴传统制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刻、刮、琢等制陶技法,其作品多次获奖,拥有7个实用新型专利。年3月被云南通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聘为陶艺顾问,年4月被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第三届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华宁胜美琉璃瓦厂董事长。

  汪华是一位制陶工艺战线上的多面手,会制陶,又精雕刻,是集制陶、雕刻等技艺于一身的工艺美术大师,除了学习借鉴祖辈留下的传统制陶经验外,他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刻、刮、琢等制陶技法。他创作的四季平安瓶、太平有象瓶、绿白釉梅瓶等,均为“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的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作品,让人爱不释手。目前,汪华已经拥有7个实用新型专利。

  汪华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年12月获华宁陶创意作品三等奖,年12月其陶艺作品获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华宁陶·工美杯”拉坯邀请赛一等奖,年9月荣获玉溪市陶瓷拉坯技能大赛三等奖。

解智达:在石头上作画

个人事迹简介:

  解智达,来自通海县河西镇兴达石雕工作室。

  解智达生于通海县河西镇解家营石雕之乡,自幼耳濡目染受石雕文化的熏陶,匠心萌动,对石雕有着天然的喜爱。15岁进入大理石雕工艺厂学艺,30岁创建石雕工作室。在大量借鉴前人雕刻技法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作品多次获省级奖项,被评为云南“石雕工艺大师”,是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性传承人。

  7年,解智达创建了兴达石雕工作室,将传统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利用各种材料创作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年,解智达被评为玉溪市民间工艺师,同年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七届“工美杯”上,其作品《福禄寿》《太狮少狮》获得铜奖,《月下独酌》《水月观音》获得优秀奖。年他创作的《寿无疆》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届“工美杯”金奖,本人被评为云南“石雕工艺大师”,作品《富贵白头》《寿无疆》在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上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同年,解智达被命名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性传承人。

钱映花:灿烂的彝绣之花

个人事迹简介:

  钱映花,来自峨山县小街街道棚租村。

  她是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致力于彝绣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花腰彝服饰花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再设计,在花腰彝绣中体现时尚风,将刺绣由生活服饰提升到工艺绣品,开发出符合都市人审美的刺绣产品。《彝族聂苏(花腰)男子小褂》《花腰背裳》等彝绣作品多次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精品评选奖项。

  在第十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钱映花获评“第二届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全省仅有14人获此殊荣。年,钱映花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她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对彝绣有了更深的探索和追求。她在传统花腰彝服饰花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再设计,在花腰彝绣中体现时尚风,开发出符合都市人审美的刺绣披肩、刺绣手拿包,产品从农村销往城市,被刺绣爱好者收藏。同年10月,她代表峨山县参加“上海第十三届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云南主题展,现场展示了花腰彝刺绣技艺,传播了彝绣文化。年,她被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

罗秉俊:不断攻克难关的技术带头人

个人事迹简介:

  罗秉俊,来自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他多年来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主持编写《芦荟产品企业标准》,参与《国家芦荟制品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先后荣获玉溪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突出贡献奖、玉溪市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至年间,罗秉俊参与完成了多个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的“云药之乡认定项目”、玉溪市科技局的“玉溪市芦荟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项目”、省财政厅的“芦荟工业原料系列产品扩能改造项目”、国家发改委的“芦荟产业化精深加工项目”、科技部的“分级提取高纯度芦荟乙酰化多糖产品实施芦荟产业化开发项目”、省发改委的“芦荟产业化精深加工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培育项目”、玉溪市工信委的“芦荟皮渣中提取大分子芦荟多糖成分研究开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的“云南省芦荟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项目”。在技术创新的路上,他成为一名不断攻坚克难的带头人。

戴斌:银制工艺传承人

个人事迹简介:

  戴斌,来自通海县河西镇戴记银艺坊。

  他17岁时跟随舅舅到开远学习银器、银饰制作,年回到通海,在河西镇创办了戴记银艺坊。他设计制作的银饰制品精巧实用,做工细腻,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博览会,曾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称号,其作品《繁花》荣获“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创意类作品金奖,戴斌也被认定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戴斌二十多年来几乎天天与银丝为伴,创作大件银丝工艺精品是他多年的理想。通过多年积累,他确定了创作方向,找到了切入点,按照参照物比例先做了设计,把2斤重的纯银材料抽成发丝般粗细、长约余米的银丝,再用手工掐丝制成银松花朵。在创作过程中他历经了多次失败,但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实践探索,根据工艺需求研发、自制工具,四个月后他终于完成了作品《繁花》,当月就获得了“玉溪市文博会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次月荣获“云南省文博会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实现了近年来通海县工艺美术行业获取省级金奖零的突破,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花器》《云如意》《古之韵》等作品,《云如意》于年荣获“云南省文博会第十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

刀凤英:民族特色布艺“箩卡叠”创始人

个人事迹简介:

  刀凤英,来自玉溪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

  她是民族特色布艺品牌“箩卡叠”(傣族语“吉祥娃”)创始人,擅长傣族传统刺绣及民族服饰制作。年与家人联合创办玉溪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创新地把花腰傣服饰浓缩到吉祥娃身上,以“传承经典技艺、传播民族文化”的理念塑造民族人文经典,着力打造地域工艺品牌,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周边一部分花腰傣妇女实现本地就业,为花腰傣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贡献。

  刀凤英主创设计开发的花腰傣吉祥娃“箩卡叠”,浓缩了新平花腰傣三大支系的服饰特点,构思新颖,做工精美,蕴含浓郁的花腰傣文化元素,以新颖的创意设计、精湛的刺绣技艺、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充分展示了花腰傣服饰之美,为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新平花腰傣民族文化的窗口。

  年8月,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其作品《箩卡叠·花腰霓裳》一举夺得金奖,成为新平县第一个获得省级金奖的工艺美术企业;年10月,在第二届“创青春·摩尔农庄杯”云南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中,“花腰傣服饰文化缩影”项目作品荣获决赛一等奖;年9月,“箩卡叠”参加“云南省云岭工匠”评选,其作品《箩卡叠·勤乐傣家人》荣获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创意类作品金奖。

王新华:敢对洋设备“动手术”的“土专家”

个人事迹简介:

  王新华,来自云南玉溪水松纸厂。

  他扎根乡镇企业24载,勇于创新,敢于进取,从一名普通的电气维护工,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电气自动化专家,拥有十多项知识产权专利。获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0年3月,公司让王新华组建机电技术研发小组,追踪国际水松纸生产领域的高尖端技术,自主研发水松纸激光打孔机。当时,从国外进口一台设备要万,研发小组经过一年的努力,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水松纸激光打孔机,只花了万,填补了国内空白,机器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客户要求,项目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新华和机械工程师张云辉还完成了“5毫米幅宽的功能性数控分切机”和“每分钟米的智能化激光打孔机”项目,这些特殊设备的投入使用,为企业收获了更多的订单。

  公司99%都是农民工,如何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如何解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厂里让像王新华一样的技术能手开展师带徒、师徒结对、技能比武、岗位竞赛等活动;开展学印刷、学分切、学英语、学电气、学机械、学电焊等培训班;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创新型班组。二十多年来,王新华和技术团队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互帮互助、自学成才的产业工人,在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方面硕果累累,使得整个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梯队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严加飞:管道安全的守护者

个人事迹简介:

  严加飞,来自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

  他负责公司设备管理、点检和维修工作,通过优化工艺、改造设备、提升现场管理,保证了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为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一看、二听、三摸、四嗅”的判断法,能及时排查出设备隐患。他大胆进行技术改进,提出大量可行性的整改意见和良好建议,不仅为公司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也为检修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系统大检修期间,严加飞带领检修人员分析设备存在的问题,对设备故障进行判断,制定完善的检修方案,对设备的检修质量严格把关,对出现的疑难问题想办法解决,圆满完成检修计划。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他总结出一套“一看、二听、三摸、四嗅”的判断法,并在工作中充分将四种方法综合应用,判断更加准确,能及时排查出设备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严加飞经过近一年的总结分析,制定出完善的整改方案和计划,完成对32米浓缩池的工艺改造,解决了浓缩池自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存在的工艺和设备上的缺陷问题;针对富良棚泵站主泵B减速机的故障和损坏,严加飞利用原设备和相关备件自己完成了该减速机的修理工作,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相应费用,更为运营部检修队积累了丰富的检修经验。此外,他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储备备件,将部分零部件国产化,解决了设备维修的后顾之忧,每年能为公司节省多万的生产成本。

袁明凤:巾帼不让须眉的科技特派员

个人事迹简介:

  袁明凤,来自云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她是快大多公司副总经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玉溪市第三、四届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自4年进入快大多以来,袁明凤积极组织科技团队攻克难关,从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出发,研发各种新技术,加强技术平台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曾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励3项,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项,玉溪市科技进步奖励6项,年获红塔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年获红塔区人民政府优势特色产业技术进步奖。

  进入云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来,袁明凤带领公司员工努力创新,积极总结科技成果,共获得专利授权1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分别为“一种鲤鱼配合饲料配方技术”“一种肉用土杂鸡后期复合预混料配方技术”“一种肉兔饲料与制备方法”,实用新型专利12项。

  袁明凤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强技术平台建设,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申报的薛涛专家工作站已获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批准实施;李德发院士工作站已获省科技厅批准并挂牌运行;年曾两次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饲料工程技术中心请教和学习。

张春辉:青春岁月创新不息

个人事迹简介:

  张春辉,来自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他多年从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通过创新,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提升系统稳定水平。曾受邀参加国家水利部组织的水利行业标准《农村水电供电区电力系统设计导则》《小水电电网调度规程》和《农村水电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规范》审查,取得2项个人实用新型专利、3项集体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获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个人三等功表彰、中国南方电网调度运行操作能手等多项荣誉,是玉溪供电局第一个个人国家专利的发明人,也是云南电网最年轻的国家专利的拥有者。

  自年起,张春辉带领的玉溪自动化专业连续五年跻身全省专业排名前三;年,他带领的班组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质量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授予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国优表彰;年,他带领的班组获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集体通报表扬、玉溪市“巾帼文明岗”、云南电网公司“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鲁永红:让石头讲故事

个人事迹简介:

  鲁永红,来自通海县鲁氏石坊。

  他是通海远近闻名的石雕工艺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擅长雕刻滇南石狮、浮雕、石像和人物像。年为昆明市博物馆制作红砂石浮雕《滇王出巡图》,年为昆明世博园雕刻石雕《茶园》,同年为大理下关雕刻汉白玉圆雕《苍洱之源》《鹿角庄》。他致力于宣传通海石雕艺术文化,传承石雕技艺,培养后辈人才。

  年鲁永红参加昆明老街首届木石砖三雕竞技比赛,荣获石雕类一等奖;年他被玉溪市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传承人”;年9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被评为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

  年,鲁永红创立了自己的石雕品牌“鲁氏石坊”,他的作品有着艺术性和实用性,随着生活工艺用品类石雕日渐受欢迎,其作品市场日益开阔,走出了一条创业的路子。

潘绍华:潘氏龙窑的传承人

个人事迹简介:

  潘绍华,来自江川区九溪镇大营社区大营村。

  他是潘氏龙窑第五代传承人,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制陶工艺,将原来的土制龙窑改为砖土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龙窑的制作技艺和工艺。他曾参与完成玉溪市博物馆土陶烧制样板窑的设计和施工建设工作。

  潘绍华烧制的陶器从取窑泥到制作完成,需要72道工序,纯手工完成。潘氏龙窑烧制陶器采用柴烧,窑内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祖上遗留下来的龙窑每窑烧制出来的成品率只能达到85%左右。为了提高烧制成品率,潘绍华不断摸索探究,将原来的土制龙窑改为砖土结合,并严格把控烧制温度,使得每批龙窑的成品率达到了98%以上。

  潘绍华曾参与完成玉溪市博物馆土陶烧制样板窑的设计和施工建设工作。年5月,他被授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年9月,在玉溪市陶瓷拉坯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年8月,在云岭职工第十四届陶瓷工艺品成型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决赛入围奖。

汪海涛:七彩虹窑掌门人

个人事迹简介:

  汪海涛,来自华宁七彩虹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

  她是七彩虹窑陶艺公司创始人、陶瓷烧成工,致力于华宁陶纯天然原矿生物古釉各类工艺陶的研究、设计和制作,对华宁陶进行大胆创新。其陶艺作品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精品评选金、银、铜奖和优秀奖10多项,作品《孔雀蓝天釉花瓶——荷清玉莲》《陶瓷——七彩天目杯》获得年“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年9月被玉溪市人民政府授予“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汪海涛的作品自然朴实、灵性飘逸,体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至年,其陶艺作品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第七届、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银、铜奖和优秀奖10多项。年10月至年11月,陶艺作品《孔雀蓝天釉花瓶——荷清玉莲》《陶瓷——七彩天目杯》分别在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年9月,汪海涛被玉溪市人民政府授予“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王效春:巧手妆枯木醉心绘人生

个人事迹简介:

  王效春,来自通海县聚艺轩根雕厂。

  他是通海第一位省级木雕工艺大师,凭一颗热爱木雕艺术的痴心,巧手妆枯木、醉心绘人生。他潜心于木(根)雕艺术创作研究,博采众长,不断琢磨技艺,逐步形成了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在各类大赛、展览活动中夺得大奖。他言传身教传授技艺,弘扬工匠精神,让通海木雕技艺发扬光大。

  年文博会上,王效春以《古栈春秋》《鸟语花香》《一生富贵》三件作品赢得评委一致赞誉,被授予云南木雕工艺大师,这也是通海第一位省级木雕工艺大师。

  王效春潜心于木(根)雕艺术创作研究,不断琢磨技艺,逐步形成了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在各类大赛、展览活动中夺得大奖。年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其作品《笑迎八方》《仙山奇寿》分获银奖和铜奖。年,王效春被授予云南木雕工艺大师称号,成为通海第一位省级木雕工艺大师。年,他又被授予云南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杨从卫:坚守江川铜锅的手艺人

个人事迹简介:

  杨从卫,来自江川区前卫镇后卫村。

  他是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团体会员,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其作品曾多次获得铜艺工艺品大赛奖项。他勇于创新,不断提高铜器制作工艺,改进生产工具,率先使用“氧气焊接法”,使铜器焊接技术得以改进,钻研铜艺混接艺术,打破了传统铜艺单一色系的发展桎梏,致力于制作出更多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铜艺精品,传承并发展江川铜艺文化。

  杨从卫擅长铜器补接,在同行中率先使用“氧气焊接法”,这个大胆创新的方法,使得铜器的焊接技术得以改进,确保质量的同时又提高了生产效率,省时省力。近两年,他又用心钻研了铜艺混接技术,运用独特的技法把不同颜色的铜料(红铜、黄铜)与金属银混接,一个铜器上不同颜色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彩虹色”,打破了传统铜艺单一色系的发展桎梏,由此发明了“情侣勺”,一经推出,供不应求。随后,他将此工艺运用于铜制饰品、工艺美术品的制作上,成品造型别致精美。这一技术是铜艺领域的一大创新和改革,目前该项技术已在申请发明专利。

普必恩:云南白酒界酿酒技术的领军人

个人事迹简介:

  普必恩,来自云南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

  他从事云南小曲白酒生产研究三十多年,是云南白酒行业高级技术专家,现任云南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生产技术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先后参与“小曲白酒”国家标准制定,参加《白酒感官分析与评价术语》国家标准制定和《云南小曲清香型白酒》地方标准修订研讨,研究开发的系列低度白酒获多项科技进步成果奖。

  普必恩主持承担的《中国小曲清香玉林泉白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和《健康因子功能菌在玉林泉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两个项目通过了国家级新技术鉴定,并获得了玉溪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研究开发的系列低度白酒,获多项科技进步成果奖。在“国际蒸馏酒论坛”“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清香型合作组织论坛”等国家级行业论坛上,普必恩多次作为云南省资深的白酒专家阐述传统工艺纯粮酿造云南小曲白酒的工艺特征和风格特点,让玉林泉酒在中国白酒行业独树一帜。

  9年普必恩获得了“云南酒业发展十大功勋人物和推动中国酒业发展60人之卓越人物”殊荣;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年被玉溪市人民政府授予“玉溪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同年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云岭首席技师”荣誉称号。

李元生:扎根农村的根雕大师

个人事迹简介:

  李元生,来自元江县元生艺术馆。

  他是著名根雕艺术家,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会员、高级研究员、名誉理事。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云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中国20世纪杰出成功人才”“中国杰出文化名人”“共和国杰岀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年开始,一直活跃在农村文艺战线上,自学工艺美术专业理论与制作,其木雕、根雕、盆景等艺术作品在省、市展览并多次获奖,2年创建元生艺术馆,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传承。

  年开始,李元生自学工艺美术专业理论与制作,其木雕、根雕、盆景等艺术作品在省、市展览并多次获奖。年,时逢元江县十周年县庆之际,李元生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根雕艺术作品展,并将全部98件作品捐给了元江县政府,陈列在县民族文化中心。年,李元生在玉溪九龙池公园创作大型根雕作品《九龙传说》,其作品录像在全国各级电视台播放,并于年参加电视专题片《变化中的中国》拍摄,在美国播出反响强烈。年昆明世博会上,其根雕作品《人与自然》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展出,受到各界好评。

  李元生先后获得了“著名根雕艺术家”“中国20世纪杰出成功人才”“中国杰出文化名人”“共和国杰出艺术家”“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云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第三届拔尖农村乡土人才”“最具影响力手工艺老年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也是首批被命名的“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

向飞:在多岗位上锤炼技能

个人事迹简介:

  向飞,来自玉溪嘉和质量管理部。

  他从事生物制品生产、质量管理工作10年,曾发表论文《疫苗制造过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浅论风险管理在非最终灭菌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凭着勤思善钻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实干作风,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

  年,向飞担任玉溪嘉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质量总监至今,主要负责搭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编制公司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计划等政策,并且负责把控质量体系的全面运营。玉溪嘉和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质量体系一片空白,向飞带领着几个刚毕业的实习生从编写质量文件开始,一点一点地建立公司自己的质量体系,年2月公司先后接受玉溪市食药监局、云南省食药监局各级领导的检查,并获得全省唯一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嘉和生物作为沃森生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产业业务板块,承载着沃森生物未来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作为玉溪嘉和质量团队的领头人,向飞明白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他承诺:将秉承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合作共赢的作风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为玉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公司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资玉明:传统建筑的掌墨大师

个人事迹简介:

  资玉明,来自云南永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他出身木匠世家,现任云南永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主持过通海部分古城改造工作,承接过多次古建筑工程,主持编制过《美丽玉溪·山水田园梦——玉溪市滇中民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等多部实施方案和指导手册,被聘为通海县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被云南省木雕协会评选为掌墨大师。

  20岁的时候,资玉明组建了一个小施工队,承接传统民居的建造工程。多年的实践经验使他熟练掌握了传统建筑中木作、瓦作、石作、油漆作的建造技术及操作技巧,十多年间,他主持建设了上百所滇中传统建筑。

  资玉明主持编制过《美丽玉溪·山水田园梦——玉溪市滇中民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玉溪市红塔区滇中民居建筑设计方案》《通海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实施方案》《通海县传统民居修缮手册》《通海县传统民居改造指导手册》等多部方案和手册,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统民居的改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年1月,资玉明被聘请为通海县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同年7月被云南省木雕协会评选为掌墨大师。

胡瑞忠:玉溪“掌勺”第一人

个人事迹简介:

  他从事餐饮行业39年,获得“注册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餐饮30年杰出人物奖”“国家高级烹调技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全国餐饮业一级评委”“全国第五届烹饪技术大赛‘终身成就奖’称号”“中华金厨奖”“云南省兴滇技术能手”“云南省鼓励创业贷免扶补优秀创业导师”“云南省餐饮业最佳企业家”“玉溪市劳动模范”“云南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等荣誉,经他手培训、鉴定的厨师达2万多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烹饪专业技术人才。

  5年,他发起成立玉溪市饮食行业协会并当选为协会会长。他希望通过组织行业活动,加强行业交流和技能提升,并先后组织了“玉溪市美食烹饪技能大赛”“中国玉溪米线文化节”等活动,还多次参与云南省烹饪协会和其他州市协会举办的各类赛事,配合云南省烹饪协会组织完成“云南名小吃”“云南烹饪大师、名师”评定及培训工作,配合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组织完成“云南省餐饮业系列荣誉称号”评定工作等。

  年,为响应云南省人民政府“舌尖上的云南”行动计划,落实云南省“一州一席宴”美食推广计划,胡瑞忠带领他的创作团队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推出玉溪市七县二区的15道地方特色美食组成一桌宴席“玉溪同心宴”参加了评选。

李绍萍:绣出幸福生活

个人事迹简介:

  李绍萍,来自峨山县刺绣协会。

  她是富良棚乡远近闻名的既会画制花样,绣工又精湛的绣娘,从事彝绣30年,将传统工艺和现代需求创新结合,将彝绣运用推广,绣品深受群众喜爱,作品多次参展,荣获多项荣誉。现任峨山县刺绣协会副会长,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

  年8月,李绍萍的作品《彝族花围腰》荣获第六届“工美杯”优秀奖;年11月,她被评为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年12月,她被选举为峨山县刺绣协会副会长;年3月,她成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年8月,她的作品《彝族纳苏绣片挂画》荣获第八届“工美杯”优秀奖,其获得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称号。

朱聪: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头人

个人事迹简介:

  朱聪,来自云南中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他在大气污染、智慧照明、智慧城市、“工业4.0”、危险源监控、可穿戴设备等物联网技术领域积极创新,拥有12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负责2项云南物联网行业地方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聪及其团队自主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灯联网”——智慧照明控制系统入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公共机构绿色节能节水技术产品目录》,该项目还入选云南省工信委重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朱聪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传帮带”的方式,带领公司技术团队不断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不仅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总结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朱聪以建设人才“孵化器”和创新“排头兵”为主线,积极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技术革新活动,实现了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六年来,团队成员共申请和获得专利16项。

代家红:技术创新的先行者

个人事迹简介:

  代家红,来自云南恩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9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将自己的所知所学运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竭尽所能、献计献策,在企业转型的各个关键阶段及新型烟草制品的可行性研究领域,负责多项企业自选课题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目前获授有效专利项,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匠人精神,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年至9年间,在企业研发“卷烟纸品水松纸及舌头纸生产技术”“高档卷烟用凹版印刷水松纸”“新型功能性嘴棒的开发及应用”等项目中,代家红作为工艺技术负责人,积极参与各个项目的研制、技术攻关、工艺参数确认等工作,为项目开发成功并获得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奖励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年至今,由其主导的“烟用材料降害提香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打破行业瓶颈:烟用爆珠、滤嘴棒颗粒、多孔材料、镂空透明接装纸、烟支泡罩保润包装……为公司赢得了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新材料试验基地、云南省第一届专利奖等荣誉。

苏跃文:小盆景里造出大乾坤

个人事迹简介:

  苏跃文,来自云南锦萃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他是园林绿化工程师、盆景技师,现任云南锦萃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省观赏苗木行业协会副会长,是享誉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云南乡土特色盆景树种清香树的开发者和领军人,主办过多次盆景展,作品多次获奖,致力于培养盆景技艺传承人,立志让清香树盆景艺术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让更多人感受到云南乡土特色盆景的美。

  苏跃文参与主办过多次盆景展,其作品获得各类大奖:《乌蒙烟雨》和《独立寒秋》在年昆明(斗南)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云南赏石根艺展上获得铜奖;《相思树下》《春山如黛》和《独立寒秋》在年昆明黑龙潭公园首届“岁寒三友闹新春”盆景展上荣获银奖。

  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和多个项目的磨砺,苏跃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致力于大型清香树盆景的开发利用,立志把清香树盆景做成玉溪的特色产业、绿色产业,让清香树盆景走进全国千万个家庭,让清香树盆景艺术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感受和分享云南乡土特色盆景的美。

余汝龙:扎根一线的贵金属精炼师

个人事迹简介:

  余汝龙,来自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

  他是贵研公司高级操作工,多次荣获公司“十佳员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安全生产突出个人”。扎根于贵金属生产一线24载,在基层当贵金属精炼师,练就过硬的技术,带领车间员工开展贵金属氯化溶解技术创新,成功开发出10多项创新性成果,取得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其开发的常压水溶液氯化溶解铑技术,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开创了国内常压水溶液氯化溶解铑的先河,为国内贵金属精炼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

  纯铑粉的溶解一直以来都是技术难题,余汝龙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终于找到了其中的技术诀窍,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开创了国内常压水溶液氯化溶解铑的先河。此项技术的突破,使公司氯化铑、硝酸铑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一套溶解装置每年可溶解铑粉0公斤,每年为公司创造多万元的加工费。

  余汝龙还在工作中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经过实验,用耐腐蚀的聚四氟加工反应釜盖子代替精炼车间原本的玻璃盖子,操作更加方便,大大减少了意外损坏的几率,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更换破损盖子的费用约10万元;用旋转蒸发器代替普通浓缩设备,浓缩效率高,安全可靠;用国产旋转蒸发器代替进口设备,操作更加方便,基本解决了原有设备存在的问题;用PP塑料加工的塑料漏斗代替瓷漏斗。

杨建云:让易门陶绽放异彩

个人事迹简介:

  杨建云,来自易门云青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他是浦贝“李忠窑”陶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云南省易门县浦贝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易门县首届兴易文化名家、易门工匠、云青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人。杨建云以传承浦贝陶制作技艺为己任,自筹资金、搭建平台,保护和传承“李忠窑”土陶制作技艺,促进了易门浦贝陶、红陶传统工艺及陶瓷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杨建云一直致力于宣传浦贝陶文化,积极搭建平台,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立陶瓷书屋、陶吧,为大众提供参观学习、陶艺创作、休闲娱乐等特色旅游服务和院校学生实习创作场所。建立陶瓷文化展示平台,积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让下一代热爱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续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对于未来,杨建云满怀憧憬,他要继续烧制浦贝陶,不断推陈出新,恢复柴烧窑工艺,打造易门“李忠窑”、浦贝陶制作技艺博物馆,力争将浦贝陶发展成为易门陶瓷文化的支柱产业。

杨绍华:传承弘扬云南斑铜艺术

个人事迹简介:

  杨绍华,来自云南省江川铜器工艺制品厂。

  他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雕塑艺术类专家、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川区铜器工艺协会会长。他设计创作了近百个品种的江川李家山青铜文物仿制品及旅游工艺纪念品,其中《拓荒牛》等五项工艺品外观设计获国家专利。在云南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开发与研究方面,特别是在云南斑铜的设计与制造方面独树一帜,产品多次被中国艺铸协评为优秀产品。

  杨绍华在云南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开发与研究方面,特别是在云南斑铜的设计与制造方面独树一帜,其产品多次被中国艺铸协评为优秀产品。其中,乌铜走银《朝天耳宣德炉》获得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他先后为世博园、世博吉鑫园、昆明邦克酒店铸造了城雕《牛虎铜案》,为玉溪玉泉寺铸造重达3吨的铜钟,为楚雄孔庙铸造重2吨的孔子铜像,为楚雄福塔设计铸造直径3.66米的大钱币。3年,为江川设计铸造了长15.6米、高8.9米、重32吨的超大型铸铜《牛虎铜案》;4年为大理崇圣寺铸造了铜像8尊;5年为大理巍宝山铸造了铜像10尊;6年为北京奥运会承制了10套30件奥运景观雕塑;8年为大理兴盛大桥铸造了8个贴金铜塔刹及桥面装饰栏杆、装饰浮雕等;9年为云南省道教协会铸造了高4.6米的铜像5尊;年为晋宁盘龙寺铸造了二十四孝,共计32尊铜像。

  7年,杨绍华被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并担任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年他成立江川铜器工艺协会,担任会长;年被评为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为云南省雕塑艺术类专家,同年被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来源:玉溪宣传(编辑:赵书艺 余亚桔)

▍文/(内容有删减)玉溪日报记者:谭兆厚

▍图/玉溪市总工会提供

▍易门生活网责任编辑:千鸟

易门人都在看:

易门现有一辆三菱越野车3.6万元出售!

易门岔河水库的晨雾,是谁遗落的轻纱?

只有这里,才是我的故乡——把魂灵留给易门的山川河流!

易门“快闪舞”视频版上线!为易门青年们疯狂打call!!!

易门养羊的父亲:7月24日父亲终于把他的羊一头不剩的卖了!

当女孩把易门美景做成裙子!美翻了,多少小伙为之着迷!

绿汁江畔的情怀,记忆里抹不去的“月亮滩”!

那座屹立在六街大尖山山顶的瞭望台!

“二师兄”变身找菌能手?原来易门的黑钻石是这样被发现到的!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官方论坛和大家一起互动!

赞赏

长按







































白癫风能治吗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hq/1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