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之ldquo夹缬rdqu

夹缬[jiāxié],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

古汉语里的"缬"字(音xié),专指在丝织品上印染出图案花样。顾名思义,夹缬便是利用雕板在绸绵等物上夹染出预定的效果。

作为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夹缬始于秦汉时期,《二仪宝录》中称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

夹缬

夹缬,盛于唐宋,隋炀帝曾令工匠们印染五彩夹缬花罗裙,赏赐给宫女和百官妻女。

唐朝时期,夹缬色彩斑斓,极为盛行,官兵的军服也用”夹缬”来做标识,唐代诗人们也留下”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的诗句。

唐代夹缬

大唐皇帝曾经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遣唐使。日本正仓院至今珍藏的彩色夹缬,就是当年遣唐使所带回。在日本,被称为板缔。后来,中国的夹缬向单色蓝夹缬转变;日本的夹缬也向单色转变,但有两支,是红板缔与蓝板缔。

日本红板缔明治時代

日本蓝板缔

清代《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木版雕刻同样花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缬当时还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婚嫁必备之物,在民间生活有着重要角色,被冠以"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等美丽称谓;或凭图案呼为"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等。

夹缬

随着时代进步,蓝夹缬逐渐式微,所幸,在温州瑞安山区的净水村,靛青染料炼制技艺第十代传承人王河生师父。

王河生先生

带领着乡人种植靛青,其叶制染料靛蓝,取其根做茶饮(南板蓝根),保护着这濒临失传的古老印染术。如今王氏家族的传统靛青染料炼制技艺和南板蓝根茶饮,已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夹缬染料

顾名思义:蓝,蓝草发酵炼制靛青,作为织物的纯天然染料。

夹缬印染工艺

蓝夹缬的印染工艺非常繁复,从植物染料采摘、制靛青、到布匹的印染、图案压模,每道工序都需手工操作。一切都遵循着祖辈的流程,几十年未变。

夹缬物品

人们常常感叹传统技艺的流逝,但挽救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光靠建博物馆、申遗之类的方式是不够的。传统技艺只有走入生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焕发生机。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hq/10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