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我国中药材市场现状及展望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年第5期

已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授权转发

本文属学术性探讨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但从业人员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行业变革和对自身要求的提高,特别是中药材行业进入了深度变革期。本文分析了年以来影响中药材市场的变化因素,需求结构变化,研判了中药材市场走势。

相关数据显示,年中药材行业整体低迷,大盘指数持续震荡下行;年第一季度,大盘指数继续下行,这与中医药政策利好、资本扎堆投资形成了强烈对比。本文以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收集的数据为依托,配合市场一线调研,追寻市场变化的蛛丝马迹,力求以客观的视角,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对中药材市场进行展望研判。

行业供给端

01

中药材种植面积继续扩大

年,国家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中药材种植成为农产品改革的备选方案之一,各级地方政府引导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加上部分中药材产区本身就是全国贫困县,精准扶贫也大都指向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的热潮从区域向全国扩散。

与此同时,土地确权让土地更具有流动性和规模性,规模化种植效率更高。而随着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下跌,取消对玉米种植的补贴,农户为了寻求收益最大化,也纷纷转向中药材种植。最具有代表性的板蓝根由于生长能力强,管理简单,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原玉米种植区东北、新疆地区开始大规模将玉米种植调整成了板蓝根。

在规模化扩大种植同时,品种的零星自发种植也不断发展,最明显的体现在药食同源品种上。四川省的一些农户已经将枸杞、百合等品种迁种到了菜地中,将其同蔬果一样管理,销售方式也同蔬果类同。即使像三七这样的品种,四川的零星的种植预估面积也有亩以上。

02

供给成本内涵变化

农户成本评估从中药材“有形成本”向设定预期收益及机会成本改变。长期以来,中药材种植农户计算成本,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雇工费用、辅料与设备等直接投入。自有土地和人工基本不计入成本,由此导致成本计算所得数偏低。而随着信息化发展,种植农户意识到了机会成本,他们通常将其描述成我放弃的务工收入、我放弃的种植其他作物收入……按照这样的收益预期,中药材成本大幅提高。

03

主观供给弹性增强,种植农户强化了货物控制

作为中药材种植的主力军,新一代药农不再等米下锅,任由药商随意“割韭菜”。他们随着抗风险能力的增加、对机会成本的认识提高,在药农的潜意识里,中药材已经不再仅是随行就市的“现货”,也是可以待价而沽的期货。对于流转土地的规模种植农户,其对市场趋势的认知更加透彻,对货物的主观控制性更强。行业下沉与信息透明,使中药材价值评估出现变化,种植农户的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新农合、普惠金融等可支配收入提高,种植农户有了储备的条件,供给端弹性在源头开始增强。随着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订单种植模式不断优化,预售的期货模式或被成功引入供给端,加上后端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供给端的升级优化势在必行。

04

后端需求倒逼质量提升,种植过程管理得到重视

中药材作为中药和保健品的原料进入生产环节,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对前端的种植形成约束。而药食同源品种,由于受到C端(客户端)消费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fb/6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