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儿

我叫陆昌平。年,我被组织选派到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中海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四年来,回顾驻村以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乐俱偿,终绘脱贫攻坚壮美画卷。这一路,真好难。   接到任命驻村第一书记的通知,我深知使命在肩,第二天就独自背着包裹坐客车到村报到,投身到属于自己的“战场”,决心全力阻击和消灭“贫困”这个顽固的“敌人”。   初到中海村,全村17个水族自然寨户人,未脱贫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28.64%,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道路没修好、饮水不正常、危旧房有人住、有学不想上、在家没产业做、有病不去医,面对这绝对贫困麾下的“六将”,严重阻碍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制约着脱贫成果的质量,任务繁重而艰巨。陆昌平(左一)和群众拉家常、话发展心有所信,方能远行。要消灭贫困麾下的“六将”,还要先过“五关”。过好“政策关”、“方法关”只是基础。在水乡,群众都热情好客,进村入户只有经历同一口锅吃饭才能通过“生活关”。同时,水乡山重峦叠嶂,路道阻且长,进村入户,还得克服大弯道、大斜坡路段和当地司机经常“弯道超车”带来的“交通安全关”,以及克服防范狗追狗咬的“打狗关”。另外,不论是来自哪里的干部,入乡随俗练就说“水话”,才能通过“语言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为尽快摘掉贫困帽、摆脱贫困根,我和驻村队员们每个月基本上都是满勤,不分周未,不分假期。从产业发展、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和“十三”类重点人员台帐入手,落实了社会兜底保障61户人、危房改造68户、移民搬迁63户,实施通组路建设11.5公里实现自然寨全覆盖,硬化串户路2万余平方米。  产业从“零”到现在的亩黄桃,亩板蓝根,亩桔子、60亩茶叶、60亩稻田鱼和大棚蔬菜。现在,群众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新生活。年,中海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中海村茄子种植基地百舸争流千帆竞,水乡大地启新程。撕掉贫困标签的接力赛,水族人民跑了上千年,全面胜利,已经触手可及;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长跑最难跑的是最后一圈,接力赛最难跑的是最后一棒。   驻村这几年来,有幸与“战友们”齐心同奋斗。在这块千年沉寂的土地上战天斗地,绝地突围,拔掉穷根。群众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干净水,道路四通八达、产业在嬗变、民风在转变。这些变化,出乎驻村队员们的想象,超乎干部群众的期望。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个中滋味,甘苦同尝。这时又想起了与儿子的通话:“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很快就回来了!”这是儿子从1岁婴儿长成5岁幼童,父子之间经常重复的对话。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荣华整理编辑李贝多编审田旻佳肖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fb/13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