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本科,录取清华直博
五段实验室经历,创业三次
开发APP一个,完结小说一部
可能吗?这些我都做到了。
很多人也许以为成功的人生全程光辉闪耀,但其实大多数时候是艰辛的。犹豫了很久,我还是决定分享一下自己的大学经历。
时间:大一
第一次社会实践:送外卖
刚进大学,我怀着对一切事物的新鲜好奇,决定探知不同社会工作的真实面貌。
我首先找到一份送外卖的工作。每天中午,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北师大和北邮这两个学校内,我像所有外卖小哥那样打电话说“同学你好,你的外卖到了”,然后在楼下等待取外卖的人。当时大一,心里涌动着的冲动与新奇感难以言表。因此我丝毫不为自己送外卖的身份感到害羞或是尴尬。
有一次送到师大某宿舍楼下,我很高兴地对来人说“学姐!你的外卖!”,但是对方不仅没有领情,反而皱起眉头凶巴巴地瞪着我说,“谁是你学姐!”说实话,当时心里还是有点小难过的。作为大一新生,开口叫师兄师姐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正常的事情。
送完外卖,我回到店家——一个狭小的厨房外加半个储物间。我,老板连同一个帮工,挤在一张桌子上吃肉夹馍、喝羊杂汤。同样的肉夹馍和羊杂汤,我一连吃了一个月。饭桌上的大家总是沉默不语。我既没办法走近他们的生活,也没办法和他们进行真正的交流。这样的沉默是我没有预料、也难以忍受的。越到后面,越麻木,于是我结束了这个工作。
时间:大一
第二次社会实践:送报纸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我在校内找到一份送报纸的差事。十几个宿舍楼,每栋楼两三百份。
每一次我几乎都咬着牙才能刚好把报纸从办公室给拖出来,然后开始送。科技楼一层的大叔人很好,愿意帮我暂时保管剩下的几沓报纸,我先拿出一沓去送。大叔帮助我把取出的报纸塞进书包,目送我像企鹅一样摇摆着背着沉重的包走出门去。骑上自行车,我的背上像负有千斤重担。但这只够送三个宿舍楼左右,我背着空包回去拿报纸,重复刚才的工作。再回去,再重复。前后持续好几个小时,从日落到天黑,直到所有的报纸都被送完。
在送报纸的三个月时间里,我的潜意识里已经对送报纸的那个日期产生了抗拒。因为那个日期,已经和我需要拿出全身力气才能与之抗衡的重量联系在了一起。我像是巴甫洛夫的狗,会习惯性的想到那个日期时感到腰酸背痛。对于此事,父母虽然不支持,但也没有极力反对。经历过这一切,我毕竟成长了许多。在个人品质方面,尤其是意志力,确实得到了极大提升。
后来我每次回到宿舍,看到一楼窗台上的报纸,心底都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我为自己的劳动感到骄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遇见善良的人,让我感受到尘世的温暖。
大学二年级,我正式从社会生活退出,开始专注于学习。九月秋风起,一月风雪寒。我每天都坚持六点半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的作息。读文献、想课题,一面努力学习,一面坚持实验。到了期末,我总算跻身年级前列,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
时间:大二
第一段科研
受到表观遗传学的吸引,我主动联系任海云教授,跟着一名研究生师姐开始了科研之路。种草,拌土,显微观察,提取DNA、RNA,事无巨细,尽管什么也不会,但我什么都做。
时间:大二
第二段科研
室友感冒很严重,每天喝板蓝根。然后我开始想假如果蝇喝了板蓝根,结果会怎么样?于是我联系了孙林老师,使用他实验室的行为仪,并借了一包室友的板蓝根对果蝇进行实验。虽然最后的结果显示并无影响,但是好奇心的满足却让我着实找到了科研的乐趣。
时间:大二
第三段科研
春天来了,我的哮喘和鼻炎同时复发,坐在沙发上气喘吁吁擤鼻涕的我突然想要解决这个可怕的过敏性疾病。正好此时本科生基金项目开始申请,我找到一位靠谱的同学,查阅资料后定下导师,试图用光来控制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时间:大三
APP开发
三年级刚开始,我突然意识到学校内的跑腿、配送服务存在很大的空缺,而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平台站出来为学校师生提供便捷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好点子的实施永远比产生要困难得多”。技术、资金,要什么没什么。接下来的一整个学期,我都在为之奔走。
10月,我找到一个愿意尝试的学妹,一个月之后,知难而退;1月,找到一个愿意尝试的学弟,两个月后,知难而退;3月,找到两个愿意合作尝试的学妹,两个月后,知难而退…直到6月,师弟JY和师妹ZX的出现才改变了痛苦的现状。今天,他们已经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我由衷地感激他们,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带领一个团队,是他们不断增强着我对这个团队的信心。
我们构建的论坛式资源共享平台叫顺带,寓意“顺便带来一切”。它提供在校园范围内以服务和地点两项分类下的便捷服务,无论是就近拼单、校内跑腿、学习辅助还是出售闲置,都可以找到距离最近的匹配者。再过不久顺带就会正式宣布上线,由衷期待着我们团队的努力可以为改善校园生活献出一份力量。
时间:大三
第四段科研
大二暑假的野外实习,几天来干的事情都是扛梯子、爬树、找鸟窝、掏鸟蛋;被鸟吓过,遇见过蛇,被草划到;经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在最后的课题汇报上,因为我时间分配不合理,直到时间只剩下不足六十秒,我才匆忙翻过所有的PPT,言语无措地进行结果展示。丝毫没有把大家辛苦得来的成果展现出来,一切都完了。
这件事情一直压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直到一年后,我重新获得机会能够继续研究这个课题。于是联系老师借设备,找同学组团队,五个月,我们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9月中旬,我们团队带着这个实验参加创新实验大赛,勇夺第二。站在答辩的讲台上,我激昂澎湃地给在场老师同学清楚明白地讲好了这个故事。说完最后一句话,一年前的遗憾,终于被填补。
此时,我也在准备参加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夏令营。七月报名清华,初审未通过;九月份再次报名清华,终于在心惊肉跳中被录取。由此可见,成功录取的背后是意料之外的一波三折。只有经得起失败,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
时间:大四
第五段科研
历经四个不同的实验室,才收获了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实践机会。从大二跟随师姐从事我的第一段科研以来,我对科研的体悟也在不断加深。在大学三年级时找到了自己能够一直进行下去的研究领域——微生物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我发现,口腔微生物的传播改变是鲜有人研究的领域,也就是说,最常见的口腔微生物转移——情侣交往,对于双方口腔群落的改变与影响在目前并不为人知。
光有热情的不够的。没有一位老师会单纯因为热情就答应将这个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毫不相干的研究计划纳入自己的实验室。于是,我三番五次找老师,同样五次三番被拒绝。试过所有与这个领域相关的老师之后,依旧没有任何进展。于是我带着自己的综述去找了我们院的副院长。经过恳求,向老师愿意将之作为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的一个课题进行资助,条件是我必须自己与实验中心的老师联系,得到暂时的实验指导和实验室的使用许可。
暑期结束,我决定把这个课题确定为毕业论文的题材。我十分理解带毕设对于一位老师的重要性,因此考虑到半年前找导师的重重困难,我充分做好了不断被拒绝的准备。果不其然,我接二连三被五六位教授拒绝。但我还是不断的鼓起勇气、修改措辞,终于找到H老师。不过,确定导师毕竟还只是毕设的第一步,正所谓“一山放过一山拦”,接下来的一步倒真是令我倍伤脑筋。研究情侣口腔微生物群落,当然需要大量的情侣提供唾液样本供我提取DNA进行研究。但是想象中原本非常简单的这一步骤,已经耗去了我一整个月的时间,并且我目前得到的样本还不足预期的一半。
于是我去教学楼贴海报,去食堂找到共同吃饭的男女,一对一对的邀请他们参加实验。每一次在食堂对同学进行询问,都会遇到不屑、冷漠的眼神。好几次被怀疑为校外人员,对方义正辞严地要求我出示学生证件;好几次被愤怒地斥责,“我们正在吃饭呢!你太恶心了!”,“我是博士生,哪有空参加你的实验!”;好几次被无视,我话都没说出口,就被摆摆手、头也不回的寒冰态度所击退。
但我还是坚持着挤出笑脸一次又一次在食堂对情侣进行询问,因为这是情侣相对最为密集的地方;我依旧会每隔几天检查一下自己贴的海报,一旦发现被揭下或被覆盖,我就找到新的空位重新贴上新的海报。即使如此,样本依旧不够...
情侣口腔微生物实验招募海报如下图所示,诚邀北师大及附近高校愿意参加的同学扫描海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