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牢记嘱托乘势而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04/6079778.html

□本报记者刘子璇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记者刘亮亮摄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吕梁考察,他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再次来到山西,为山西改革发展把脉定向。这是巨大的鼓舞,更是无尽的鞭策。

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攻坚任务最重的深度贫困县,近三年来,临县坚持以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为指引,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紧扣“脱贫摘帽”目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曾经在人们眼中贫困落后的临县正在发生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

数据无声,却是最有力的证据。年以来,全县累计脱贫户人,退出贫困村个,退出率达%,贫困发生率由39.5%降至0.39%;去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97亿元,同比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2%、11.8%……

变化,在弘扬吕梁精神中体现——

“我宣誓: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怕困难、苦干实干,大战六十天、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兑现军令状,决战完胜、奋勇向前,不获全胜、绝不收兵!”4月30日下午,在临县召开的决战完胜临县脱贫攻坚暨住房安全问题整改专项行动誓师大会上,参会的0多名党员干部集体宣誓!

于是,当天晚上,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克虎镇党委第一书记任飚来了,他十多天吃住在杜家圪垛村,向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为他们做思想工作……

县政协副主席秦天荣来了,他一个星期吃住在招贤镇村里,感冒高烧也没回家休息一天……

克虎镇桑树峁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小也来了,他坚持带病上阵,奋战在拆旧一线,自己带头搬迁,三天拆除危房窑洞31户60多孔……

在专项行动中,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贫困户家中,随处可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满腔热血,既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用爬坡过坎的斗志、滚石上山的毅力,用短短10天时间提前4天全部完成了四个战区清零任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户全部住上安全住房,为决战完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临县城庄镇上城庄村48岁的村民刘公平在香菇种植大棚内跑来跑去,一会儿翻翻菌棒,一会儿拧开水龙头浇水。“每天早上五点半到棚里来,晚上八点回家,出菇的时候还要连夜干,我恨不得吃住到大棚里,种香菇比种地还要辛苦。”他说。

尽管辛苦,但刘公平依然干劲十足。去年依靠种植香菇,他一下赚了十几万元钱,还成了上城庄村欣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他还多次跑到庙坪村学习技术,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食用菌技术培训班。为了节约成本,他还买了代加工菌棒自己培养。“干部为了我们致富这么积极,我们自己也要行动起来,愿意吃苦受累,致富奔小康最终还得靠自个儿!”刘公平说。

变化,在群众一张张笑脸中折射——

“我十八岁嫁到这大山里的穷地方,吃水难困扰了四十年,做梦也没想到如今老了还能吃上自来水。”去年10月31日,家住山西临县石白头乡前曹底村63岁的贫困户康香兰,手里扭开水龙头无比兴奋。

“我在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干挤奶的活,一个月能到手的工资是两千多元,照顾家的同时也赚了钱,以前哪能想到有这种日子。”说起村里的产业扶贫,55岁的刘改平充满喜悦。

“我搬出了大山,住在了临县湫水万安苑移民安置点平方米的房子里,我还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干活,每月能拿到多元的工资,对以后的生活,我满怀信心。”谈到这几年易地搬迁政策为自己带来的变化,来自临泉镇前白家沟村的秦艳满是感激。

……

像康香兰、刘改平、秦艳一样,越来越多的群众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临县的变化。这些年,通过实施生态扶贫、护工培训、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健康扶贫等脱贫攻坚项目,临县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临县干部群众用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交出了一份份精准扶贫漂亮成绩单:

——临县造林绿化图片在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北京展览馆展出;全国、全省林业扶贫现场会、造林现场会在临县召开。

——健康扶贫工作受到国家卫健委、国务院扶贫办的通报表扬,山西电视台专题报道了临县健康扶贫的典型做法。

——电商扶贫方面,年,临县被阿里巴巴和商务厅联合评为“村播计划示范县”,中央网信办把临县加入国家流量扶贫的20个国定贫困县中。特别是临县作为全省3个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县之一,继年之后,年临县再次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实用技术培训方面,两年多来,临县通过宣传动员、分类培训、跟踪服务、典型示范,累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53万人次,吕梁山护工培训27期人,输出就业人,就业率62.2%;累计完成贫困户驾驶员、职业技能、全面技能提升等培训人,就业人;红枣、核桃、食用菌种植管理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8万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0.2万人次。

变化,在城乡发展活力中彰显——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村道,一座座整齐排列的移民新村,一片片新建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美景……仲夏的临县,草木葱茏,风光秀美,生机勃发。

在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的鱼塘边,几位老人围坐在农家乐的凉亭里,悠闲地聊着天。

“看这几年,咱们村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粽子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卖到了国外,以前一块多钱一斤的粽叶现在硬是卖到了十几块,村里还发展起了旅游业,名气那是叫个大!”

“可不是嘛!放在以前,谁能想到咱们村会有这样的光景。”

“是啊,习总书记来吕梁视察后,何止是咱们村里的变化大,你看看咱们临县的其他乡镇,其他村子,老百姓们不都也直夸国家的政策好,致富奔小康的劲头那是真高……”

年,前青塘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后,该村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包括古建筑整治、农家乐整治、旅游步道、道路修复、健身活动广场、景观绿地美化、垃圾回收站、雨污处理、亮化美化等项目,现在已全部完工,全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改善,农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前青塘的变化,正是几年来临县城乡变化的缩影。

昨日临县,遍野春光;今日临县,满眼希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临县正在以更澎湃的激情、更务实的作风、更雄劲的步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努力耕耘,书写着新时代的临县答卷!

□本报记者王洋

通讯员王天江段楠楠

石楼小镇一角。记者刘亮亮摄

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次会上,他不仅亲耳聆听了总书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的重要讲话,而且有幸同总书记握了手。至今回忆起这段经历,油晓峰都激动不已。他说,当总书记同他握手,叮嘱他的时候,他感到肩头的担子变得更重,但心中的信念却更坚定:“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这块红色土地的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凭着这样的信念,石楼县委坚决扛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日拱一卒、寸功寸进,圆满完成了各项刚性指标任务,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年2月27日,当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批准包括石楼县在内的16县退出贫困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相转发、互相点赞,共同分享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喜讯。

一串串数字的飞跃,是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快速提升

春华秋实,付出总有回报。从直观数据看,石楼脱贫攻坚各项刚性指标任务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大飞跃,到年底,全县累计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从54.76%下降到0.31%。

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从仅有13个村有集体经济,到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排名吕梁全市第一,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

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贫困群众户户住上了安全房,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户人搬迁群众实现入住;户危房改造完成并全部入住。农村群众人人喝上了安全水,卫生室、综合文化活动场所、自然村通动力电比率、互联网覆盖率、无线电波村村通覆盖率等均达到%。以PPP融资模式建设完成了96条千米,彻底打通乡村道路堵点,实现了村村通。

一个个模式的创新,是全县上下攻坚深贫的生动写照

几年探索、几年艰辛,全党动员、全县奋进、全民参与,走出了石楼攻坚深贫的新路子。

创新实施了“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深化拓展党建促脱贫,把支部建在生态产业链上,建设绿水青山促群众脱贫增收、促村集体经济“破零”,形成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的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被誉为“吕梁生态脱贫的升级版”。全县各村党支部共领办组建造林合作社个,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涉及贫困户余人,占到社员总数的87%,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元。聘用护林员人,其中贫困户人,占比92.3%,人均增收元,5万多贫困人口享受到生态脱贫的政策叠加红利。

创新实施了“金鸡产业”扶贫计划,推动形成“稳长清”产业带贫减贫机制。投资兴建存栏万只蛋鸡的规模养殖厂,北京德青源公司以固定资产10%的租金租赁经营,并聘用贫困人口入厂工作,每年所得租金万元,用于贫困户资产收益分配,带动余名贫困人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目前,北京德青源公司与石楼县签订了15年的合作协议,已完成资产收益分配万元。

创新推动了“光伏产业”扶贫,让贫困村贫困户稳定享受“阳光收入”。以“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运维、高精准分配、高效率利用”为目标,筹资5.7亿元,建成村级光伏电站56.3MW,集中式光伏电站30MW,惠及全县个贫困村户贫困户,贫困村光伏电站分配规模平均数达到KW,村集体光伏收益平均达到50万元以上,关联贫困户的户均光伏收益达到元以上。在全省范围内取得了村级光伏电站规模平均数最大、村集体光伏收益最大、贫困户受益最大的成绩。

创新推动了“银狐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增收“加码”“加量”。在小蒜镇王家畔村建设种貂场,该种貂场2.5万只水貂,平均产子高达6.5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小蒜、龙交、裴沟3乡镇发展了5个村集体特种养殖场,辐射6个乡镇10个村集体组织,带动户贫困户口人脱贫。

一项项政策的加码,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决胜号角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石楼县围绕脱贫成果巩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精准发力,为群众增收“加码”,为群众获得感“加量”。

今年,石楼县积极克服疫情影响,牢固树立“交总账”“军令状”意识,确定了“”脱贫计划,选派县委常委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下沉乡镇担任第一书记,发挥“关键少数”的牵头作用,树立“干在一线”的鲜明导向,打造“县乡一体”的责任体系,形成“响鼓重槌”的总攻态势;成立九个督战队,对各乡镇现存问题进行挂牌督战,问题清零。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开复工,年全县扶贫项目库项目个,已安排开工项目个,开工率81.62%;积极组织农产品网络销售,销售额达余万元。吕粮山猪20万头生猪产业扶贫项目在龙交乡奠基开工。

“3+6+X”产业增收计划成为群众稳定增收根本支撑。培育绿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生态养殖业三大主导产业带贫增收,实行直接帮扶、村集体帮扶、委托经营帮扶、政策性帮扶、合作社引领、社会帮扶“六种”产业精准帮扶模式连村到户,推行“X”多元化发展产业和多样化产业帮扶模式助农增收,推出“塬谷石楼”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营销策划和品牌运营,打响小米、红枣、核桃、红薯、蜂蜜等有机特色农产品品牌。

驻村帮扶“三个五”制度,真正让各级干部沉到一线。要求帮扶干部做好所联系贫困户生病住院必访、婚丧嫁娶必访、突发事故必访、重大节假日必访、家庭有矛盾纠纷必访“五个必访”;袋中装的、墙上挂的、贫困户嘴上说的、系统里录的、客观有的要做到“五个一致”;党的政策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收益最大、干部作风最实、基础设施建设最好“五个讲清楚”。

村集体有收入之后,如何分配花好这笔资金,使其发挥出积极的带富效果和社会效应。石楼县委坚持“”分配支付原则,围绕通过劳务获得这一个宗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langena.com/bgtz/5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